在油麻地总有人家被盗,村民已经习惯将注意力投向橡树。不在乎别的,只是橡树的爸爸就是一个小偷。就连在孩子群中,橡树也是不受欢迎的。接二连三的误会让橡树唯一的亲人也开始对橡树改观,在这种情况下无外乎就有两种选择:与爸爸同样的道路,或者不。
故事并没有老套到跳出一个角色来劝告橡树,就算默默关注着橡树的乌童也不去扮演这种说教的角色,只是在被“抓包”的现场抓着小伙伴逃离,避免橡树的难堪。
而橡树就算被误会到极致也只是发泄一通,用自己的方法抓住了真正的小偷,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以为结尾到这里就大团圆了,小伙伴接纳橡树并开开心心的一起玩耍了吗。可不是呢,橡树再一次遇到乌童,拒绝了一起在穿堂风下玩耍,而是游向河的对岸,在一座寺庙里乘凉。
这就更有趣啦。是否也意味着橡树的心志又更成熟了吗。一个少年何以像水里的一颗海草,漂流顺畅又在深深扎根。在这种环境影响下仍然保存着一颗纯真、质朴的心。我想还是源于橡树天性的善良。他会在好不容易寻到一处乘凉的地方,就因为担心惊动在乘凉的鸭子而选择默默离开。
这穿堂风呀,是乌童家的草鹏,是炎炎烈日下孩子们玩耍的游乐胜地,是橡树被区别的界限。他在田野上奔跑,眺望着穿堂风,也只是在夜晚悄悄上前坐在凳子上摸摸这摸摸那,猜测孩子们的游戏。这种孤独的滋味,无人可说。他聊天的对象是鸭子、鱼儿、山羊和野兔,无人可作伴。
当小偷的谜题解开,穿堂风开始接受橡树时,橡树已经在找另一处更适宜乘凉的地方,那些在穿堂风下玩耍的孩子们反而更喜欢待在橡树往常奔跑的田野上,草棚下的穿堂风却是空荡荡了。
这种青春年少的乐趣似乎并无固定的地点,随着心志而喜爱,直爽又明确。但是,经历可以让人迅速的成熟,当橡树游向对面的寺庙时也许明白了昨日的乐趣已然没有今日的宁静来的可贵,而穿堂风也可在另一处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