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的时期是世纪之交那几年。印象中我自小文理科不均衡,自三年级起,数学应用题于我就是一难关,似乎是空间感太差。我不是老师们口中的好学生,但当我回忆起小学时代的老师们,一位叫王书平的老师的面容浮现在我的脑海。
王老师身材微胖,一头短发,眼睛又大又圆,威严中透着和善,总是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至今我还能忆起她常讲的一路话,“鸡蛋为什么能孵出小鸡,那是内因在起作用”,每个老师都期望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向内发力,时代在变,为师者的心从未改变。
王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很高,是位负责任的好老师。她尽心批改我们的作业,当堂面批,分别表扬,记得有一次,她说,真真和俊娜虽然难题不太会,但从不抄别人的作业,学习态度很端正。这来自数学课上为数不多的表扬至今保存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我不是老师们的得意门生,但事实证明,勤能补拙,勤奋是比天资更重要的东西。那个时候被语文和数学老师“看中”的学生只一两个读了大学,绝大多数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延续着父辈的生活。
进入初中,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升级,我在初二时选择留级,那个时候留级生很多,都是在家人的希望和指导下希望重学知识。留级那年,我被分在二(4)班,史书红老师任班主任。乡村中学,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多数都不爱学习,特别是来自附近市郊的转校生更难管理,逃宿,打夜市,打群架,似乎都是这些学生带来的,常常令班主任为班级管理操碎了心,现在想来,现在的农村中学亦是如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二十年过去了,学生素质的改变实难,那是需要两代人奋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家庭教育观念进步才能带来的改变。
我有幸被史老师任命为团支部书记,这是我学生时期第一次做干部。史老师的信任和友善让我的复读生活快乐而有价值。如今来看,这个职位不是班长,学习委员那样的班级要职,但足以给我无尽的信心,那一年,我第一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演讲主题已经丝毫不能记起,但为班级挣得一枚奖状的荣誉感让我激动、珍视了很久。那一年,我的学习飞速进步,成为了一名实实在在的优秀生。
真正的教育教学其实就是要关注人的成长、完善的问题。老师这个称呼,意味着要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阳光、希望、信念和力量。
初三的语文老师是指引我语文学习之路的好老师,因时间久远,她未任班主任,我一时记不起老师的名字了。但深深地记着她的音貌,眼神温柔,笑意盈盈,微卷的短发衬托着她温婉的气质,柔和的声音透着她不紧不慢的脾气。她是中学里第一次让我们重视课外阅读的老师,四大名著是那个时候进入我们的视野,书目不多,都是分册存放在学校图书馆。她就给我们分组,每组七八个人,一人拿一小册,轮流来看。那年我首读《红楼梦》,但只读到了十二回便未读下去了,似乎是因课业繁多,又似乎是因为存书太少。充足的图书和有组织的阅读对乡村学生来说多么重要啊,可惜,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挣扎在成绩、质量、分数的泥沼里。广泛阅读仍是很多学校的空白。这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许是极为常规的学校板块,但在我们这里仍是空白。阅读这条路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