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建构以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首先要转变老师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所以《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第一模块主要围绕改变理念展开,一共有5讲。这五讲揭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转变理念,建构生本课堂的方法与路径。对此感触颇深。
书中第27讲讲道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素材应是学生现场生成的,当场产出的,能反映学生当下思考的。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我们的教学也就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再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让他们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其发挥潜能,这样学生也就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让自己的思维达到更高一阶段发展的水平。
我们当下的课堂,其实我们并不缺乏这些创造性的、生成性的“教材”,而是缺乏利用这些“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比如学生小组合作之后生成的作品、学生独立探究之后的想法、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题等等,都是学生创造的好教材,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好素材。可是许多老师却没有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展示的机会、汇报的机会,更多的都是老师取而代之,替学生讲,好像不从老师自已嘴里讲出来,学生就无法真正学会一样。所以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记住王博士的教学心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并变化为实际行动,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以实现生本课堂。
如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呢?在第29讲和第30讲中,王博士也给了我们方法上的指导。第29讲《小小改变成为生本课堂》有一段话特别有感触。“……但其实是被限定在老师所规范的教学脉络底下,学生仅能进行局限性的思考与对话。这完全吻合杜威在100年前所描述的课堂景象:学生进行归纳推论、猜测,如果它刚好是正确的,老师马上就会接受;如果它是错误的,老师就会加以驳斥。如果对此想法有任何详尽的阐述,那很可能是由老师完成的。看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但其实并非真正以学生的思路为核心来展开教学活动,只能说是达到一部分学生为中心而已。”一段话批判了目前所有的常态课,复习引入一一创设情境一一探究新知一一归纳总结一一巩固练习。课堂上即使有热烈的互动,老师问学生答,但本质上还是老师主导着、掌控着整个教学。如何将这样的师本课堂转变成生本课堂呢?方法之一就是改变顺序翻转课堂,把自己原来的教学顺序倒过来。先抛出核心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互动交流,进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习能力,最后再进行知识的应用。这样的课堂也就由从教师中心转变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所以我们要像陈蕾老师说的那样要坚定信念,相信技术会推进更好的教育,我们要坚持刻意练习,在不断的实践中抵达以学为中心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