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再读完后面陈丹青先生的后记。心里感动。从而产生去木心故乡乌镇的冲动。
梁文道说,不晓得什么原因,读过木心作品的读者都有去找木心的冲动。这和当年读者对鲁迅与张爱玲一样。
我最早知道木心大概是二〇〇九年,比较晚。那时候只知道有个木心。还真不晓得此人什么来头。看照片:只见一位身着黑色大衣、头戴黑色礼帽而神采奕奕的中年样子的男人。初一看,感觉他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华人,有点儿像中美混血儿的样子。浑身上下发散着一种西洋的味道。
后来渐渐发现许多人在关注木心。读他的书,谈论他的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于是我也渐渐开始关注他。
我对木心的感动,便是陈丹青编的套书引发的。
《文学回忆录》,木心口述,陈丹青笔录。颇有孔子风范。该书是1989至1994年之间,木心为一群在美国留学的画家讲世界文学史的课堂笔记。经陈丹青先生几年整理,终于成书,在大陆,与读者见面。
首先,我没资格评价书的好坏。仅谈篇幅,就有七十万字,分上下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又由同社,编了一册《文学回忆录》补遗。全书共计三册。可谓洋洋大观。
我在惊叹,当年那些不为名、不求利的文学狂热分子,聚在一起,请木心开课,而且这活动持续了五年。用木心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文学的远征。
木心讲课,随性谈来。以郑振铎的《文学大纲》为依托。讲课的木心兼具文学家与文学理论家的双重身份。可以想见,木心的课堂,不乏趣味。书里面有许多有意思的话。如:《红楼梦》像水里的水藻,放在水里好看,从水里拿出来,则不好。又如:东西方文化都像是各自在酿一瓶酒。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酿,酒则历久弥香;然而东方这瓶酒,在魏晋时期,酒瓶盖子已经打开了,到了唐宋酒味已经走尽了,到了近代,又孱进了西方的假酒和水……这样的句子,书中俯拾即是。
木心的语言,简洁明了。句子短促而有力。陈丹青说:木心一张嘴说话,如果用笔把他所说的话记录下来,就立刻可以拿去发表了。他还说,他很少见到语言能力这么强的人。木心能做到语言与思维完全一致。心里有个什么想法,嘴上就立刻能说出,立刻让听者明了。
二〇一一年,木心在故乡乌镇去世。几十年流亡海外,终于落叶归根。乌镇是座神秘的江南小镇。历史上编《文选》的昭明太子在那读书,文学大家茅盾在那儿成长。后来,木心从小在家乡乌镇又读了那么多的书,在茅盾书屋。
木心说过:“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栽培。”我想:知道木心的人,或者读过木心作品的人,想去找木心。不仅是为了文学,更多是因为敬意。
20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