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书名《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
作者在二十一岁时正式隐居。
隐居前的日子:高中毕业后,在机器工厂作为一名派遣员工,工作环境差,忙碌,精神状态很差,一周五到六天都在上班,每天只有工作、杀气腾腾的日子。加班,每天超过12小时奔走,天天过着生活只有上班的日子。回到家、节假日只有睡觉。身心俱疲。
隐居后的日子:工作基本上是一星期两天(书店店员、护工等),收入低,但每天过得很惬意。独处的时间增加了。拥有最低限度的衣食住行的环境,不太花钱也可以活下去的方法。为了赚钱而稍微工作一下,偶尔还是要工作,而且不会讨厌工作。只要能够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就不需要为了其他目的而庸庸碌碌地工作。并非完全舍弃,而是与社会保持最低限度的关系,这就是隐居的重点。
既然不需要花钱,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用奋不顾身地工作了。
每天上班太辛苦,但要是完全不工作、与社会脱节不工作又会不安心,所以一星期工作两天应该是刚刚好。既可以赚到让自己无忧无虑生活的最低限度的金钱,工作得到的满足感也是一贴精神上的安定剂。
书中作者着重介绍了自己隐居后的具体生活细节:
饮食篇:饮食是作者不忙碌生活以后最为关注的。饮食中粗食为主,自己在附近采摘时令的野草,自己做饭。始终秉持健康是最好的节约方式。
人际篇:只维持几个最好的朋友,不用手机。不用随时随地被联系,果真对精神健康非常好。
日常篇:生活中善加利用自己,不花钱也ok。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自己理发,瑜伽、散步等不花钱的运动。
思维篇: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切实反思自身,满足于适合自己的幸福,淡泊地过着每一天。
也许会有一段时期必须割舍不必要的事务,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狠狠拒绝不要的东西,最后留下来的,就是虽然稀少但自己真心喜爱的超朴实生活。(断舍离)
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减少各项开支,节流。
二十岁之后的人生要用减法。
比起今天“我能做什么”,用“我不做什么也可以”的消去法来思考,会更快也不一定。
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尝试,一直用加法来考虑的话,全部都会混在一起,有时反而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先快狠准地删掉不用立刻做的事,剩下来的就是在死前无论如何也想做的事了。
行动准则: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想接触的人就不来往。
也许,我们没办法像作者这样隐居,但作者在这本书里呈现的生活,让我们知道,人也可以这么简单地生活,给了一种不同的看生活的视角和思维。当我们在忙忙碌碌、身心俱疲的工作奔波中,也可以停下来,别把工作当做生活和人生的全部,短暂地休息,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