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学了很多家庭教育理论,我们发觉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还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一方面源于自己对理论知识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另一方面源于孩子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比如,一个叛逆有成百上千种呈现,孩子的问题给父母的感觉是不按常理出牌,出乎意料。如果按照他所学的、老师告知的方法去处理老师所举的案例或者类似的案例,可能还有些眉目,一旦孩子出现新的问题就没辙了。这里,我想通过解决发生在我孩子乐乐身上的一些问题,来说明一点:理论是死的,教育是活的。
四天前,得知爱自然生命力体系《青少年品格必修课》又要在广州开课的消息,我毫不犹豫就给乐乐报了复训。因为我觉得,品格教育太重要了,知识易学,品格难教。品格很难通过说教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唯一有效的途径便是通过体验获得触动,在日后的生活中深化并践行。
事先也和孩子打了招呼,他也没有反对。我还有点儿窃喜,孩子似乎也爱上了学习。这次我除了作为家长的身份参与,另外一个身份还是助教老师,课堂上要带领几组家庭一起成长。
于是,提前一天驱车去番禺,在酒店好好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七点就赶往会场,按照计划,所有助教老师七点半定向,做开课前的准备。
乐乐我是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呆在会场就给他充分的自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吧。等到课程开始时乐乐突然说好无聊不想上了,想出去玩。虽然有了一定的接纳度,但还是有些小小失落的。跑这么远不就是来学习和体验的吗?说好来的,怎么来到这里就突然变卦了呢?
我的脑子飞快旋转和思考:怎么办?几秒的功夫我突然转念:来这里是为了体验,学习是一种体验,不学习何尝不是一种体验?曾经在催眠大师李胜杰《唤醒内在天才的秘密》课堂里深刻体验到,保护孩子的心性是第一要务。如果强行控制,必然带来更加强烈的反抗,不如顺其自然,允许他玩,接受他的选择。
当做出这一决定时我突然觉得好轻松啊,要不然我纠结于此,助教做不好,孩子也闷闷不乐,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教育孩子之所以让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放不下对孩子的期待,有时我们觉得期待不算高,但对于孩子来说还是高了,还可以再低一些,甚至放下期待。期待是否算高,不是由我们来评断,而是由孩子说了算,孩子是通过情绪反应来反馈的。如果他感受不到压力,自然会欣然接受,如果他觉得无趣,自然会拒绝参与。若以成人之脑度孩子之心,往往百思不得其解,痛苦不堪。
爱他,就让他做自己,非原则问题就任其选择就好。王建华老师在课堂上说,这个课其实复训意义不大,因为是体验式学习,体验过了都知道结果了,也就没有太深的感受了。完全可以理解儿子口中的无聊了,没关系,他愿意去外面玩就去玩,他愿意进来坐一会儿就坐一会儿。
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放下了期待之后,一身轻松。有人也许就要问了,你这不是溺爱吗?
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怎么行?在有些人的认知里,可能会被说成溺爱。因为毕竟很多东西都是细微的差别,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觉得允许和溺爱两者是有本质不同的,虽然外在做法并无二致。关键就在于内在有区别:允许是基于对孩子心理的充分了解和理解,而做出的尊重孩子内心所想的决定;溺爱是基于首先满足自己对孩子的给予这一心理需求,而做出的盲目的不顾后果的爱的行为。允许和溺爱的背后都有爱,一个是盲目的爱,一个是觉悟的爱,两者有本质区别。
回到上述事件,当我允许了乐乐去玩之后,他反而是心定的。虽然他没有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在听,但是即使偶尔瞄一眼,实际上还是能吸收到能量的。就好像我们看一场电影,第二遍只需要关注第一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效果和目的也就达到了。
就这样上了一天白天的课,晚上是精华中的精华,全是敞开心扉的用心感受,无论视频还是互动体验。茫茫人海里黑暗中蒙着眼睛去寻找你亲爱的另一半,步履蹒跚小心翼翼也难免跌跌撞撞,大声呼唤让他可以通过声音找到你,空气中弥漫着爱的呼唤,有人擦肩而过有人相拥而泣,我也泪流满面不能自已,这是爱的天堂!
就在我沉浸在这份爱的感动时,我发觉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我走来,我看到了(助教不戴眼罩的),就是乐乐!白天他知道我的方位,所以就相对轻松的摸到了我。我们紧紧的抱着相拥而泣,生怕他走远了再次走散。没想到儿子给我这么大的惊喜,原来他虽然在玩,心却一直在这里。
在他哭泣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柔软和爱,也感受到了他的委屈,所以他抱着我哭了很久。这是一个疗愈过往伤痛的环节,在王健华老师的语言引导下,父母学会了反思,孩子学会了感恩。
真的很感动,孩子总给我们太多感动。我们以为我们很爱孩子,可是与孩子对我们的爱比起来,我们的爱带着太多的控制,带着我们深深的恐惧,带着不纯粹不彻底。孩子,才是我们的老师,可是有多少家长以天然的老师自居,不曾低下自以为是的高傲的头颅,无意识的在伤害着孩子。
我想,今晚最后一个环节孩子能够主动参与,也是我在当初允许他自由去玩的结果。你越给他自由,他就越自律。孩子需要的是一份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被看见被听到被重视的感觉。孩子幼小的心灵藏着小心翼翼的爱,这份爱带着试探,带着对未知的不确定,一旦发现环境不安全就迅速躲起来。这份爱我们看到了吗?这样的环境我们给他了吗?懂,才是爱的前提!为人父母当小心翼翼,充满谦卑,持续学习。
我很庆幸一开始就选择了允许,当我不再有期待的时候,结果反而超出我的期待,世界有时就是这么奇妙,世界正在悄悄奖励心静从容有格局的人。
孩子偎依在我怀里,柔软得像一只小猫,我知道此刻他是安全的,他是享受的,甚至他是骄傲的。我听到他悄悄跟我说:"爸爸,今天晚上我不想回去了,我想住在酒店明天再走。"我说:"爸爸明天要上班,可能要很早起来赶路哦。"他说没关系。我知道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决定,来自于他对这份感觉的迷恋,在这里是有爱的,接纳的,放松的。我懂他,全然接纳,我同意了他。
课程结束后作为助教义工,我帮助收拾展架等物质,乐乐就像一个快乐的小鸟在和其他小朋友愉快的交流,心打开了,快乐才会流进来。
当我忙完,我再次问他,我们回去睡呢,还是在这里呢?如果回去的话,我们一样可以住酒店,同样的价格,我们可以住银色假日酒店,比这里豪华多了,爸爸上班还不会迟到。乐乐说,那就回去吧。出乎意料的干脆,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之前我允许了孩子,现在孩子反过来允许我,照顾我的上班需求。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讲理,没有同情心,而是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先后顺序做反了。先满足自我的需求,孩子就会感到压力和控制;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感到放松和被爱,反而会反过来照顾你的情绪。
关于这点,在今年夏天带他去北京参加《社交与演说》夏令营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原本的想法是暑假我申请休年假,刚好带他去北京参加夏令营,结束后回老家看看爸妈。乐乐一开始不怎么想去夏令营的,当我用可以登长城参观清华大学交更多朋友诱惑他时,他同意去了。可是表明参加夏令营后马上回东莞,不想回老家,说老家条件差,又热蚊子又多,厕所还没有这里的干净等等。我理解,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回到农村的确不适应,我尊重他的不适应。所以我答应他,如果你不想回老家,可以的,我们先去夏令营。
和孩子一起,当你有众多小目标时,不要试图想着一下子全部得到满足。可以暂时放下后面的期待,先完成第一个目标,比如先去带他参加夏令营,毕竟也想让他通过夏令营得到更多的锻炼。
允许他答应他夏令营结束马上回东莞,所以他就对参加夏令营没有了后续的压力,否则后面的一切目标都不可能实现。事实表明,孩子没有了压力时就会全身心投入,会获得更多的快乐,结营时孩子交了一个知心朋友,到现在还念念不忘。
第一个目标完成,第二个目标回老家似乎不太容易完成。我没有直接提回家这件事,按照之前约定,结束后要马上回东莞,由于我答应并尊重了他的选择和想法,当我提出想回郑州看看朋友时他就没有反对,我让他换位思考他和朋友一两年没见有多想念时,他就理解了。于是能够不马上回东莞可以在郑州停留,已经离目标又近了一步,毕竟郑州离周口不太远了。只要有机会,时间上缓冲一下,还是有机会的,如果实在不行,我也会尊重他的决定,毕竟在我眼里承诺比什么都重要,尤其在孩子面前。
回到了郑州,见到了多年没见的好朋友,乐乐也和他家的孩子建立了一定的友谊,这也是机会。当住在酒店第二天醒来,我很谨慎的跟他提回老家的事情时,他还是很抗拒的。怎么办呢?
老家是我们的根,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本,这是我想传递给他的想法,而且他爷爷奶奶也很想看看孙子啊。我还是不死心,总有办法的。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起他的同情,打消他的疑虑。我是这么说的,老家有再多的不好,也是你爸爸从小生活的地方,那是爸爸的牵挂,就像你牵挂东莞一样。你有爸爸,可以经常陪在你身边,你就幸福了。可是你的爸爸也有爸爸啊,他就没有你这么幸福了。我工作在外地,一年还回不到家一次,我也很想我的爸爸,你能不能理解呢?这时他倒是退让了,我留在郑州,我住在甜甜(朋友孩子)家里,你看完再接我回东莞。
至少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他没有要求我按照之前的约定看完朋友马上带他回东莞,已经算是退让了,至少我可以尽我的孝心。我总觉得还可以再进一步,于是再次想办法触动他的内心。我是这么说的,爸爸也提了这么多东西,爸爸一个人回去没有你的陪伴也孤单,你可不可以陪爸爸回去,如果你觉得不适应我们就马上回来,时间你来定。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
一方面肯定他的价值,他的重要性,一方面请求他帮忙,放低了姿态,然后时间他来定,没有后顾之忧,给他选择的自由。满足了他数个心理营养,完全没有压力去做一件事,就算是尝试也愿意啊。当你设身处地为他考虑时,他就会为你考虑作为回报。有人也许会说,有那么矫情吗?管他答不答应,老家一定要回的,直接带回去就得了。可是,如果你这么去做。对亲子关系是很大的创伤,可能平时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了,不管你有多合理,因为心门已关。这也是多数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结果是,开开心心回老家,爷爷奶奶很开心,他也和表妹玩在了一起,也很开心。当内在开心的时候,先前那些所谓的客观条件不太好也就不存在了。最后令我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不想回东莞了,还想在老家上学,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态度之迥异,变化之大,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只要为孩子考虑,首先允许并接纳孩子与我们期待相背离的想法和要求,孩子还是非常乐意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的。首先满足了他的内心需求,他就会反过来反哺我们的需求,因为每个孩子骨子里还是保持着与父母的一致性,期待父母开心。
像电影一样插入今年夏天回家的这一大段,也是回顾性证明,允许孩子是多么大的一种力量,首先处理孩子的心情而不是我们的心情多么重要。只要调整顺序,很多父母还是可以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的,因为有爱在里面。
镜头拉回到现在,孩子在广州参加完亲子体验的品格必修课后,答应我晚上回东莞而不是住在广州了,明天上班就有保障了。一切来源于我对他的首先接纳和尊重,才有了他反过来对我的理解和接受建议。同样的期待,同样的事情,甚至同样的话语,由于做的先后不同,结果迥异。
于是,一路开车返回东莞。折腾了一天,乐乐也困了,回家的路上在车上睡着了。经过将近两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到东莞差不多凌晨了。
我抱着侥幸的心理开车到了小区楼下,也许他忘记了住酒店这回事。我叫醒乐乐,让他下车回家。他睁开惺忪的睡眼,问这是哪里啊?我说是小区楼下。
他由迷糊突然清醒并情绪激动起来:"你骗人,不是说好住酒店的吗?"
"你看这么晚了,你也这么困了,不是想让你早点儿睡吗?"我连忙解释。
"不行,说好的住酒店,就要住酒店!"乐乐寸步不让。
"好的,没问题。爸爸绝对没有言而无信,只是看你很困了。"为了让自己在孩子心目中说话算话,我觉得就是花钱也要履行对孩子的承诺。
不过,我又给了他另外一个选择:"如果你不想住酒店,省下的钱可以给你自己买玩具。"我做最后的一丝努力。
"不要,就要住酒店。"他还是寸步不让。
好的,我再次确认:"你想好了啊,不反悔?"
"想好了。"他也很干脆。
看来,今晚住酒店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眼看着已经到家了,而且就在楼下,还要开车出去住酒店,总觉得有些不甘。好吧,我觉得言而有信更重要,心里也就平衡了。
开车出去找酒店的路上,乐乐突然悠悠地问我:"爸爸,你说的不住酒店省下的300块钱是买一个玩具还是买两个玩具?"
什么?我以为听错了,他在问我买玩具的事儿,原来他想反悔答应买玩具,不住酒店了。
"我没有限制啊,你自己支配,想买几个买几个。"我装作不知道,也没揭穿和点破。
"那我还是选择买玩具好了。"果然说出了真实想法。
事已至此,本是皆大欢喜,堪称完美,一切都按照我的设计思路走,从要求住广州到答应住东莞,从要求住酒店到答应省钱买玩具。明天我也不耽误上班,也没有多花钱住酒店,孩子还可以买玩具。多好的结局啊,确实有这样一种成就感。
但这种沾沾自喜的感觉仅仅在我头脑中停留那么几秒钟,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一再要求我信守承诺,可是他这样反悔,也算是言而无信啊。我是在培养一个言而无信的孩子啊,一下子我突然觉得事情的重要,我得做一个更智慧的选择。
我不紧不慢地对儿子说:"张瀚森,爸爸确实说了这样的话,答应省下来的钱可以买玩具。可是你已经做出了选择,不买玩具要住酒店。不好意思,刚才的机会已经过去了,现在你要反悔没有机会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机会不是随时等着你的,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所以,我不能答应你买玩具,我履行我的承诺,你也尊重自己的选择,今晚我们住酒店。"乐乐有那么一些不开心,不过他无言以对,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于是,我们就在家门口的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好好享受了一把。乐乐到了酒店也开心起来,看来追求舒适是人的本能啊。令我惊喜的是,里面的设施条件比起广州的酒店好太多了,打折搞活动才两百块,四星级的标准啊。不是聊以自慰,而是带给我的真实感受。当带着一种平和的心去享受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生活无常时,生活会回馈给你惊喜。
我很庆幸,我做出了住酒店的选择,而没有满足于目标的达成,没有在教育的路上浅尝辄止。我在想,什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呢?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源于每个家长的认知水平不一样,看重的点不一样,也因此做出的选择不一样,对孩子的影响也必然不一样。
我很庆幸一直走在家庭教育的学习之路,传播之路,一直在践行和觉察。知识是死的,教育是活的。我深信学习可以改变命运,除了改自己的,还可以改身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