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叶听雨
在找到这本书之前,首先听的张鹤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听完后对伊凡·伊里奇想要了解更多,或者说想要去探究他究竟过了怎样的一生,也是想探究自己是否也陷入这样的迷局吧。
从开篇他的同事从一份报纸中得知伊凡·伊里奇死了,大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不是这个曾经的同事曾经的朋友,而是他死了,他的职位也许就轮到我了。
当彼得·伊凡诺维奇来到伊凡·伊里奇的葬礼时,正当他因为伊凡伊里奇在最后遭受的痛苦而感到害怕与恐惧的时候,一个奇怪的想法跑来帮忙——这事是发生在伊凡伊里奇身上,而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他是不应该发生、也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是的,死的人是他,而绝不会是自己。
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弱点吧,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有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痛苦磨难都绝不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
正是这样的一种习惯性思维,让人们变得虚伪冷漠,面对生命的离去毫无悲悯之心。
故事很快从彼得·伊凡诺维奇转到伊凡伊里奇的一生。
伊凡伊里奇过去的生活经历是最普通、最平常,但也是最可怕的。
普通和平常似乎很好理解,就像这芸芸众生的我们,哪个的生活不是普通的平常呢?可是这样的普通生活为什么是最可怕的呢?
难道我们的平常生活也是如此可怕吗?看到这儿,我不禁想要探究一二。
伊凡伊里奇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父亲担任着闲职,领着不菲的薪水。他是家中的老二,既不像哥哥冷漠无情,一板一眼,也不像弟弟冒失鲁莽,他介乎两者之间聪明灵活,讨人喜欢。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品性怎么会过上可怕的一生呢?
一切改变从进去青年时代开始,他开始像苍蝇爱光一样,总是趋附社会上地位最高的那些人,学习他们的一举一动和他们对生活的看法,跟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曾经某个时刻,他也动摇过,甚至厌恶过自己的卑鄙行为,可是当他看到身边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也是这样的行为,并且并不认为这些行为是坏的,他开始忘掉自己干的那些事,并且丝毫不感到痛心。
大概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伊凡伊里奇的一生才真正变得可怕起来。他的生命从这里开始失去了自己,失去灵魂。
社会是个极大的熔炉,我们如同每个投身于其中的木炭,稍不留意就会被社会上那些虚伪自私而又自以为是的,身居高位自以为代表之人“迫害”。
如今的时代也是一样吧,网络上各种各样的错误导向,因为有那么高高早上之人信奉,让我们这些最普通之人即使心存疑惑,也会顺着潮流抹杀心中的最后一丝信仰而选择随波逐流,丢失自我。
伊凡伊里奇死了,在还早在他是青年的时候,在他决定放弃自己,一切以别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处事的规则时,他便彻底放弃了自我。他变成了可怕的社会大众的一员,说着和大家一样的话,做着和别人一样的事,自我陶醉地享受着可怕的错误称赞。
他人生中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体面,生活的体面,工作的体面,家庭的体面,这些体面说到底不过是同一类人的互相效仿而已,是社会舆论所群人的外表的体面。
体面的外在,怎么也掩盖不了破烂腐朽的内心。
伊凡伊里奇病了,一件可怕的、新的、在伊凡伊里奇一生中从未有比这更重大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了。可是这一切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周围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他们以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照常进行。
受病痛折磨的伊凡伊里奇经常处在绝望之中,他憎恨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他变得更加痛苦。
他在内心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是他对这一点简直无法理解。他知道人都是要死的,可是这仅仅适用那些普通人,那些平常的人,但他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他是伊凡伊里奇,他怎么可能会死呢?
终于,伊凡伊里奇开始意识到生活不可能这样毫无意义,这样丑恶,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头。是的,过去的生活一定有哪里不对头。
可是,他一直都是循规蹈矩,按照社会一致认同的赞美的规则生活的啊,他做的一切都是被大家认可的,甚至是可以被当做典范的,怎么会不对头呢?
伊凡伊里奇开始回忆自己的生活,回忆童年的美好。越是往前,生活的内容就越多。他终于意识到他的整个一生,自觉的一生,都“不对头”。他意识到他曾反对身居最高地位的人认为是好的东西的那些微弱意图,那些他立刻从自己的头脑里赶走的微弱意图,它们倒可能是对的,而其他的一切倒可能是错的。
当伊凡伊里奇发现这一点的时候,他又从妻子、女儿、医生,从他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每一句话中证实了自己发现的那个可怕的真理。他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他过去赖以生存的一切,他清楚的看到这一切都不对头,这一切都掩盖了生与死的可怕的大骗局。
读到这儿,我不禁在想,深陷骗局的不只是伊凡伊里奇,还有很多很多的人,是你,是我,也可能是他,因为谁都可能是伊凡伊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