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过年里的那些习俗
串门与乡情
乡下的过年最像过年,非常的热闹。乡下虽然平时人烟稀少,可是到了过年在外挣钱的人都回来了人就多了,也热闹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烟花爆竹在这一晚响彻了夜空。
乡下最有趣的是初一的串门了。大年初一大清早,我们一家起的早。老公和二弟带着我弟媳儿子侄女家家户户串门了。最先来到了二叔和二婶家,坐下来和二叔二婶聊了会天,吃了些东西,临走时二婶塞了个方便袋给侄女,说带着有用。于是我们以二叔家为起点开始串门了。到了第一户人家,年轻人也串门去了,不在家,家中一位老人走了出来,热情地将我们迎了进去,桌子上放了一包中华烟,老人给老公和二弟各散了一支,然后进屋抓了一大把糖给儿子和侄女。侄女口袋小,装不下,于是从袖中拿出方便袋,糖全落入袋中。老公和二弟与老人交谈了一会儿,我们又去了下一家,习俗如旧。不一会儿,侄女儿的大红方便袋就装了满满一袋子的糖,老公和二弟则收获了满满一包的散中华烟,有趣极了。
当然大部分人家我们只是象征性地坐坐,互相地拜个年,说些吉利的话,寒暄几句就离开了。有的人家碰到熟识的年轻人,就坐下来聊得多了。村中人家较多,每家必定拜到,一个上午正好用来串门。到了中午,我们回到了家中,妈妈说家里也来了很多问好的人,串门是他们联络乡情的一种方式吧。
乡里乡亲的,那深厚的乡情就是在串门中热乎了起来,很喜欢这种方式,它质朴、简单却情自浓郁。
正月十六,走太平桥
老家每到正月十六,都有走太平桥的习俗。十六的晚上,月儿正圆,早早地吃过晚饭,约好几个要好的朋友,和着上家人孩子,带上走太平桥需要准备的物件(爆竹、香、瓶或罐、孔明灯),一路开开心心走到了太平桥。
来到桥上,首先将香点上,放在香堆里。之后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砸气罐。将所带瓶子一人一个,拿着瓶使劲地砸向桥的边沿。一定要砸碎:一来象征岁岁平安,二来这瓶又一俗名叫气罐,砸碎了它表示旧一年里所受不平、挫折之气都没有的。来年气顺了,幸福自然会来敲门。砸完气罐,老公放上爆竹,我们再一起往前走去。
走不远左拐,就是河西了。在河西的边沿有一个小庙,庙里有个土地爷,我们走到那买上一柱香点上,磕几个头,土地爷会保佑来年的平安与好运。再往前走,不远处有一个小凉亭,亭边沿点缀了许多小彩灯,在不停地闪烁着,非常好看,仿佛天上的瑶台。只是那亭子高高架起,底下没有台阶,我们是不能上去的,只能远远地看着。走着走着,河西到了尽头,来到了又一座很宽的桥上。这座桥,是放孔明灯的地方。
老公将随身携带的孔明灯拿出来在空气中顺一下,让它稍稍鼓起。然后儿子两只手拿着它的对角,老公蹲下,将蜡灯插上,点燃,加热,热气在灯中扩散,过了一会儿,孔明灯就鼓鼓得了。待它四角完全撑起,且有种向上冲去的劲了,老公再用手一托,灯就慢慢地升起来了,向着空中徐徐地飞去。我们开始许愿,许下这一年的美好企盼 。一般我们三人会放飞三盏灯,一人一盏。灯慢慢地向空中飞去,越飞越远,越飞越高,渐渐地成了一个小点,我们静静地看着,不知它究竟会飞向何方。这一晚桥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放孔明灯,渐渐地空中的灯越来越多了,浩如天上的繁星了,那阵式十分壮观。每一盏灯应该都是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飞走的吧。
桥上热热闹闹的,桥下也是人声喧嚣的。桥上的人在放孔明灯,桥下台阶上也有放莲花灯的。一盏盏莲花灯浮在水面,随风而飘,随水而流,摇曳中,给这夜空下的湖面平添了无边的美。我想这每一盏随水而流的,莲花一样美丽的灯,也是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流向远方的吧。放灯是这一习俗的最后一个环节了,这之后,人陆陆续续地走了。我们也开始回去了。走太平桥时不能走回头路,于是我们另辟蹊径找一平日不怎么走小路,慢慢地折回。
这一晚,家乡的桥是热闹无比的。以前在家乡时,每年都去,那是我最不能忘怀的快乐事。可惜来到城里,十六的晚上总也回不去,我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一些痕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