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婆婆不小心被车撞倒了,身有瘀血,骨无大伤。
我同事两次见到我,都问我,肇事司机去医院探望了没?得知没有,就义愤填膺,这人怎么这样?好歹也去医院看望下人家,直接交给保险处理,人都没出面,太过分了云云。
我说,没事啦,自己知道类似事情要怎么做才合理就好。别人的事,我们管不了。你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行为,而生起嗔心,保护好自己的心为要。
我们常常会忘记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世间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清晰自己的界限,才谈得上尊重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讨厌他人的做法,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他人的界限。
若我们能接受他人的自由,在他们向我们设下界限,对我们说不的时候,我们便不会郁闷、难堪,以至于撤回我们的爱。
能接受别人的自由,会让我们更加坦然接受自己的自由,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扰乱了内在的平静,破坏了原本的自由。
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了自己对表妹的嫉妒。她看过之后,先是惊讶,然后是鄙视,接下来的一句话结结实实地打动了我:我该为你考虑的,依然为你想,管你冷言冷语。
这不就是菩萨的做法吗?不管众生如何,他不改初心,不撤回他的爱。总是要感慨,身边的善知识多,修为都比我高,常能给我启发。
特蕾莎修女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不管怎样》(只截取片段)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原谅他们。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何其智慧!正如雪漠所言,整个世界都是你调心的道具,都是你灵魂的营养。
对境出现,情绪来了,正是最好的认识自己的时机,这时,我们能看见自己的限制在哪,或许有近期的原因,也有长久以来的因素。
发生了什么事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此事的态度。
是把自己的心变得没有耐性,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充满了困难?还是训练自己的心,让心充满弹性,足以抵挡外来的干扰?这,都在于我们的选择。
刚刚和婆婆求证肇事者来探望了吗,她笑笑地回答,没有,不少人也问我,其实没有大碍的。
这种状态很好,内心对他人不设限,自己反而得了个轻安。
向他人设限的同时,也被自己的观点束缚住了,不得自在。
如果内心对他人的行为有预期,一旦这个预期没有实现,就会失望、沮丧、甚至愤怒。
为何会愤怒?
因为内在的“我”被冒犯了。
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未必是这件事情本身有多么让人气氛,而是这件事冒犯了“我的感觉,我的想法”。
有一个朋友非常反对伴侣抽烟,可是伴侣偏偏止不住抽烟,搞得她非常抓狂。
我问她,你是因为他抽烟而生气,还是因为他不听你的话抽烟而生气?这个需要辨别。
很多时候,我们生气了,生气是为了证明:我是存在的。而实际上,我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不存在”这个事实,我们无法接受。觉得这太虚无了!
我没法面对这个虚无,于是用各种外在的方式来填充自己,以期逃离孤独。比如吃点什么,买点什么,交友,恋爱,参加社群……
可是这一切,不能排解虚无,曲终人散,孤独排山倒海来势更猛,我们完全沦陷,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又开启了新一波的证明自己存在的轮回中,不曾稍息。
你说我不存在,那么我是什么?
凡夫的生命,是一堆混乱情绪和错误观念的综合体。-- 济群法师
凡人,被三种感觉牢牢主宰,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一旦这三者中有一个被刺激到了,出于对自我政权的捍卫,会让“我”跳出来抵抗或者反击。
你凭什么这样对我?(重要感被冒犯)
我和他可不一样!(优越感被冒犯)
这件事听我的!(主宰欲被冒犯)
于是,语言暴力、冷暴力粉墨登场。
对于“我”和“我的”的执着,让自己陷入十分被动和紧张的状况里,不得自在。
怎么办?
1
保持觉知,观照念头和情绪,去辨别这个情绪,哦,我在愤怒,我在沮丧,我在失落……
我们郁郁寡欢,很多时候,是因为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何而郁闷。一旦识别了自己的情绪,便容易找到和它在一起的方式,慢慢的,这个情绪会弱化,乃至消失。
否则,
一味地发泄,伤害了他人;
一味地隐忍,伤害了自己。
情绪是自带能量的,当我们企图控制它的时候,它会积聚更大的能量来反扑,让自己在两种力量中拉锯焦灼,最后溃败,陷入自责中,于事无补,还消耗了正能量。
2
除了保持觉察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着接受一种智慧的文化。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接受它的不完美。
罗辑思维合伙人脱不花在她的《传灯记》中谈起,其皈依师明海大和尚曾在无意中说起:
“与人交往,要做好两个前提准备:一是要坚信对方是好人,二是要明了对方是凡人。
是好人,就必然有向善、行善的需求,
是凡人,他的情绪和意识就必然有善变、不稳定的一面。
在这两个前提下与人交往,就必然会超脱和豁达,也会更具备与人方便的能力。”
看完,叹为观止。能得遇如此珍贵的教法,瞬间,幸福指数爆棚。
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能形成正确的观念。
而正确的观念,是良好心态的孵化机。
接受什么样的文化,便造就什么样的人生观,造就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在和外界接触的时候,要留心,自己是被染污了,还是被净化了。明觉精察,在被染污或者制造染污之前,保持觉知,做些防护。
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好好训练我们的心,守护不舍,终得自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