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坐标是北方的一个三线城市,经济,自己吹的很发达,但是在全国知道的人可不多。原来靠煤炭和钢铁支撑,现在这两大支柱都已经“弯了”。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起北上广来说,还是相对安逸的多。在我看来,安逸的人就会没事找事,自己给自己加上很多的所谓“规矩”和“讲究”。
还说今天订婚的两个年轻人,去年通过我和我老公还有一个我的朋友,交换了手机号。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通讯这么方便,认识了能谈就谈,不能谈大家都别浪费对方的时间,成年人完全能给自己做这个主。之后,他们的联系我们谁都没有关注。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听老公说他们双方父母见面了。我仅是知道这个信息而已,并没觉得自己对他们“谈恋爱”(我真的不知道当时他们的关系用什么词形容)起到什么关键性作用。因为我给别人介绍对象,从来没有成功过。很快,就到了过完春节,两位年轻人要谈婚论嫁了,男方把我推到了“媒人”的位置。什么是“媒人”?我也是刚刚知道,就是负责沟通要结婚的男女双方在彩礼、程序、仪式、讲究等等方面的事宜。通俗点说就是男女方中间的传话人。中国人总觉得当事人双方直接谈钱会尴尬,或是谈的不愉快谈蹦了怎么办?哎,媒人就是那个中间和稀泥,防治双方尴尬的人。我都不知道什么礼数,怎么能够担当这个角色?好在有人懂,中国人就是不缺这种“传承”礼数的人。我的那个朋友刚嫁了女儿,很懂,她就代表女方,就称她S,我就代表男方。中间的传话打电话就不赘述了,反正持续了一周。结果是,女方谈的只是“订婚”,而男方一直准备的是“结婚”。原因就是男方家是市里的,女方家住县城,亲戚都在农村。我的个娘啊,原来农村还要讲究这么声势浩大的“订婚”仪式!8年前我结婚的时候只是双方家长在一起吃了个饭就定了(暴露年龄了)。订婚的当天,男方要找车把女方家的亲戚,就是女方父亲的和母亲的兄弟姐妹家的成员,今天女方的成员有40人,接到男方家看房,这叫“认家门”,大概持续一个小时,再到预定好的饭店就餐。餐毕,送女方亲戚时,男方要给男亲戚送整盒的烟,还要按家庭,每个家送一份点心。对了,在就餐中,准婆婆还要当着女方亲戚的面给准儿媳红包,一般是定好的,现在行情是2000元,亲戚就问,“给多大的红包啊?”女孩就回答。这一切的最一开始,谈的所谓订婚,就是双方父母见个面,给女方一个红包10000元,就定哪一天结婚。可是,为了面子,为了怕亲戚调理,就给了饭店一个大好事!
“订婚”顺利的过去了,总体来说,还是和预想的一样,女方没有哪个亲戚蹦出来挑理。可是,我的心里很乱,所以写的也是很乱。按理说我做媒人,到这儿也还算“称职”,毕竟是别人的时光,跟我的实际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可我就想,订婚女方亲戚到男方家吃一顿,结婚还要吃一顿,据说,还有个结完婚之后三天,女方亲戚到男方家瞧闺女,还的吃一顿。至少三次的“浩浩荡荡”,中间的礼数也是很多的,总归是离不开大吃大喝。如果人们都在为工作忙碌,还会有这样的“礼数”吗?如果结婚的男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一切从简,就不可以吗?如果不要这些“礼数”,就会过的不幸福吗?7年前,我的婚礼在我看来,我和老公做了相当一部分的主,因为没有媒人,能简就简了,现在不也挺好?我又想到我的儿子,20年后,他的婚礼会是什么样子?他要是找一个农村家庭的女儿是不是也有这么多的“礼数”?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入乡随俗,到底应该入哪个乡随哪个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的想娶人家的闺女,也就不怕繁琐的礼数了。“艰难险阻”也要娶,才能显示出男方的真诚。同时,作为女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婆家的足够重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