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一次的端午节,印象中,只在幼年时,才有过浓浓的节日气氛……
爷爷是包粽子的高手,每年快临近瑞午时,爷爷会带上我们一帮小孩去芦苇荡里采集芦苇的叶子,那是相当讲究的,太硬的不要,太小的也不要。
一群孩子跟着爷爷在芦苇塘里折腾半天,脸上、胳膊上会被芦苇叶的边缘划出很多细细的伤口,这点小伤一点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快乐,那些美好的记忆至今还浸泡着我的生活。
叶子采回家后,要洗,洗过后,再煮,煮熟后,要一片一片再仔细的清洗,直到上面的杂质和小腻虫都被洗的干干净净,每一片叶子都亮晶晶的。然后再精挑细选,三片或五片一组,组合成包粽子需要的形状,整整齐齐摆放成一个圆圈状。
提前会用水泡上一大盆自家种的糯米,准备工作就绪后,隆重的包粽子过程开始了:一大家人,连同小孩子围成一圈,中间放着泡好的米和整理好的粽叶,哦,差点忘记了,还要有一捆煮过的稻草,用来绑粽子。粽叶、稻草以及糯米夹杂在一起的清香充斥在空气中,愉悦着每个人的心情。
大家老少一起动手,开始包粽子。爷爷自然是包的最好的一个,正正的三角粽,饱满,精神;小孩子们包的形状各异,乱七八糟,有的还需要爷爷再修改,整理一下,否则会漏米。小孩子因手脚笨拙,还会糟蹋一些叶子和米,可爷爷从不责怪,只一味的夸我们勤快,包的好。
爷爷每年包粽子要送亲戚、朋友,所以数量较多,有时候要用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来包,因为整个过程欢声笑语,大家从不觉得时间漫长,反而是快包完的时候,大家还意犹未尽……
晚上,奶奶把包好的粽子会一个个整整齐齐放在一口平时不用的大锅里,盖上大木头锅盖,锅盖上还要压上一块大石头,用柴火烧开这个大锅,小火再烧一会儿,焖上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香喷喷的粽子就好了。
其实,儿时的我,并不喜欢吃粽子,可我好喜欢包粽子的过程,那份讲究、那份细致、那份温馨,生活的情调尽数都裹在粽子里面了……
从18岁离开家乡上大学,与故乡越走越远,从古朴的西北来到温婉的江南,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经历许多世事变迁,亲爱的爷爷也早已离开了我们,可每到端午节,儿时包粽子的画面总会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浮现。
每年,都想包粽子,可总是因为生活的忙碌、人性的慵懒而未能实现;每年,都能吃到粽子,各种各样的,款式之繁多、价格之昂贵,都是儿时的不能比的,可没有一个粽子是我儿时的味道,那种朴素的白米粽,纯纯的清香、哪种裹在粽子的温情,是商场、超市里华丽的粽子无法企及的。
幸运的是,生活,总会帮你找到契机,去实现愿望。
自从自己做了妈妈,我开始着手准备端午节包粽子的事,可能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希望把我儿时端午节的快乐,以这种方式,传寄给我的孩子,让她们的情感世界里,多份快乐的记忆,以滋养这生命,使她更丰润一些。
于是,最近两年,每年快过端午时,买粽叶,糯米,香包等等,是我的必修课,因时间问题和担心包不好,每次就少准备一点。
第一次包时,我儿时的手艺,几乎已经忘光,笨拙的手绕来绕去裹不住雪白的米,好在有李姐和小高帮忙,总算包完。
全家齐动员,孩子的小手也在粽叶和白米间绕来绕去,其间,童言稚语让人忍俊不住……那一刻,仿佛,那依稀的回忆又重温了。但愿,这份温情和快乐也印刻在她们儿时的记忆当中,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这份快乐可以永远的陪伴她们……
之后,还有意料不到的惊喜发生:两天前,一朋友来访,问我:你家有没有白米粽? 我说:有啊,昨天刚包的。朋友说:快给我一个尝尝,我要小时候的味道。
我心里一下温热起来,原来,还有——同道人。赶紧拆一个给朋友尝,朋友三口两口吃完,说:算是过了端午节了。我猜,她的心里,也有一种情节……
朋友走时,我带了几个给她,后悔没有多包几个,可以给她多带点。也许,明年,我可以多包一点,象爷爷一样,送给亲朋好友,把快乐和温情传递的更多一点,不仅仅是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