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老师咨询展示有感
1咨询时,人与人的链接是最稳定的基础,当来访者对咨询师信任度足够高,咨询师容器足够稳定,咨询师才会回应的少,说的少,而来访者说的多。
关系是基础,信任度不够,使用多少技术都起不到作用。
2来访者有情绪时,咨询师的任何回应,对来访者而言都是打扰。所以要格外小心,“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样才能让来访者有更深度的思考。
3来访者说的事儿没有大小之分,咨询师要像呵护婴儿般,去呵护她所有情绪的呈现。
容器状态,就是咨询师允许来访者做他自己,允许他真实的表达,尽情的发泄,
怎样营造出这个氛围?全靠咨询师的修为,此刻递纸巾都要慢些,缓一缓,充分的尊重来访者。她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以咨询师以为的为标准。咨询师没有评判,充分的接纳,才能让来访者像婴儿一样呈现真实状态。
4咨询师先去做来访者情绪的承载者,不急着回应,引带,而更多的去好奇具体化澄清,让来访者更多的呈现他的知觉,把问题摊开了,才能让他看到全貌,更多细节,这样来访者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5焦点是一个赋能的学派。赋能指的是咨询师让来访者产生了自尊自信,自我掌控感。
二、朱老师带领小组复盘
1咨询师放下想去帮助对方的心,就不会急着引导,只是保持未知,好奇和倾听,去了解来访者自己的脉络,同时相信每个人在当下都尽了全力,都想要更好。咨询师如果内心有评判,觉察后提醒自己及时拉回来,不要卷入。
2练习倾听时要听出当事人语言背后的表达,情绪需求,而不是只听她表面说的。
懂她比爱她更重要。
咨询师要练习定力,练习深入理解一个人,从外在到内在去倾听一个人。
咨询师不能被对方表面言语所迷惑,当事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麽,但他至少知道你是否懂他,我们要学习,听他言而不听他语,看到他深层背后的需求。
3 稳是由内而外的修为,不是简单的自我提醒。在生活中练习容器状态从自我开始,当你容得下自己的所有想法,比如颓废的消极的,只有兜的住自己了,才能兜得住别人当不评判攻击自己时,允许自己了,心情放松舒服了,容器就大了,也就能容得下别人了,所以要听得见自己情绪的需求表达理解自己了。就可以试着去理解别人。
4有情绪要敢于表达出来,敢于表达就能够释放出情绪来。当来访者情绪化表达时,咨询师要知道这只是他的一个面相,千万不要当真,他并不一定真要这么做,比如“我不想和他过了”,“我不想活了”,“我不想上学了”,咨询师不要被来访者的语言带走,要稳得住,波澜不惊,咨询师要有一颗悬浮眼,如同摄像头一样,中立的观看,而不是感情色彩的被卷入。来访者在情绪下表达的,往往是片面化、绝对化的,我们不要当真,而是陪着她,通过具体化澄清,让他把问题摊开,铺开。当事情细节呈现出来时,他的思路就出来了,所以咨询师不要急着帮,而是要等他把事情铺开,咨询师的不做为比作为更有用。
三小组box1-10练习(第179次约练)
今天和王东老师练习box1-10时,发现对于来访者的不配合回应,我很容易产生内疚感,于是泉华老师用外化技术和时空对话为我的内疚感做了一次对话,通过对话,让我看到了内疚感“躲躲”为我带来的资源——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让我产生了“向对方提出自己有不舒服感”的表达的勇气,这在之前是绝没有过的想法!感谢泉华老师!
外化技术真的很好用,我需要反复练练。
四、邱老师督导课记录
1,咨询师在工作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不专心,不仅损害自身形象,也是违反咨询伦理的。
2 即使咨询师内心答案呼之欲出,也要忍住不说出来而已,探讨方式,把问题抛回去,引导当事人多思考,让他为自己的问题负责。
3,如果孩子是被父母骗来做咨询的,咨询师要关注孩子,认可他到来的难得,再问他“被骗来后,你的心情感受怎么样?”当孩子发完脾气,问他“心情是否舒服点?”
可以把被骗当素材,和孩子去探讨,“在家里有类似的感受吗?”
若孩子仍然急着走,问他,“我相信你一定,有你的理由,稍缓一下好吗?喝口水等心情平静了再离开”
需要时刻以人为本。
2,第一次咨询收集资料为主,收集资料是一个且听且收集的过程。时间关系并不能全部收齐,能收多少收多少。1/3时间,收集资料,中间1/3时间澄清,具体化,将资料串联,看看有没有相关联的珍贵点或卡点议题。要抽丝剥茧,从很多资料中抽取一些类似的点,可以作为以后再来咨询的议题。
最后1/3时间进行正向反馈,佩服他的地方,他希望的是什么。结束时对来访者说,“最后我想听听你的反馈,今天我们都聊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此刻最好不要用“收获”二字。
3,第一次咨询的大方向就是让来访者说痛快,然后处理他当下的情绪问题,来访者在离开时要能够感受到被咨询师看到,被鼓励,能量有所提升。所以咨询师的正向反馈就是对来访者的看到。
4,家庭咨询中,咨询师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穿针引线定位,做关系调和器和正向过滤器,促使双方相互接纳,促进关系良性,扰动彼此的沟通,让对方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咨询师还要教会他们将抱怨正向表达出来。
5,咨询师,不要用非正式语言来称呼来访者,如宝贝,丫头,亲,姐姐等。咨询师尽可能不要自我暴露。
6,咨询师的敏锐度需要大量训练,推开来访者思维脉络中不同的门。若来访者在某个门被打开后,没有反应,就要去推下一个门,若来访者有感觉了,咨询师就能够在打开的这扇门背后多工作,多探讨。所以咨询师要大胆预测,小心求证。
但对来访者敏感的话题,要谨慎提问,焦点不鼓励面积及鼓励澄清,咨询师要时刻保持中立,不做道德卫士。
五筑基课第五课笔记整理
刘老师上节课讲了社会化和自我,这节课
<社会知觉>:指对社会的整体的看法。
家长很容易拿自己以为的去衡量孩子。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单方向的沟通不叫沟通,沟通不下去。双方向的沟通才叫沟通,多次往复才能完成沟通。
一定要花时间去了解对方的看法、想法,保持好奇。难在很容易就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评价、预设,一旦用的时候就忘记了。一旦能够做到,就能沟通好。保持未知,清空自己,好奇。
影响因素:
一是经验: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每个人在他的世界都是对的。有一种强大叫你说得对。夏虫不可语冰。
又如:一个树桩,厨师可以做成菜板;农民当成柴火;艺术家可以做成艺术品;园林师可做成盆景。不能卷入来访者的是是非非中。生活中家长面临孩子,千万不能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二是需要:每个人需要不同,每个人的感受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确认知觉要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动态进行,每次聊的时候都要去问对方感受怎么样,对这事怎么看,随时都在变。
如:父母对孩子的爱,记得孩子喜欢吃什么,总喜欢做这道菜,我们的记忆可能会保留在那里。但是孩子可能早就改变了品味,要随着他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真爱。
三是兴趣:即爱好。
四是情绪:情绪非常影响人。本不该有情绪的地方却有了情绪,事出反常必有妖。
约练时多聊有情绪的卡点,一次也许看不到什么情绪,次数多了可能就会看到。
心情不同的时候,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
云手:情绪出得来,道理进得去。谈话时,一定要多注意对方的情绪状态,直接涉及到对方的认知和看法。
做好容器,接得住对方的情绪。不要去纠正,不要硬碰硬。如:孩子说学校是个垃圾;这个世界真黑,家长不要急于去纠正,也许孩子只是想倾诉。越急着改变纠正,越适得其反。
云手三步法:一包二退三推。先通情后达理。好奇在他的世界是怎么看的。
知觉效应:
一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如:相对象时精心收拾自己。首因效应有时会导致固有印象。但要注意人是会有变化和改变的。要永远好奇。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二是近因效应一直感觉挺好,最近有事有求于他,但他不愿干,以前的好印象没了。受近因效应影响,有可能以偏盖全。一般发生在熟人之间。
因为一件事就否定了全部。好多年的关系会因此断了关系。
注意人际沟通中的边界,不能让别人对自己产生近因效应,也尽量不要对他人产生近因效应。生米恩,斗米愁,边界很重要。
咨询中的规矩,如:时间观念。不能破规矩。
三是晕轮效应
以偏盖全。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好百好。多思考自己的思考是否全面。应对方法:具体化、好奇。有时候,越是炫有可能内心有危机。
咨询师要永远保持好奇。通过具体化,去打破对方的以偏盖全。让他自己意识到考虑得不全面。如:“我老公不是个好东西”;“我妈妈不称职”,
保持好奇,具体化去聊。
四是刻板效应
如:说到上海男人怎么样怎么样、东北男人大男子主义,等等,刻板效应。当一提到,大脑中就出现的印象。人们总是自证喻言,验证自己的观点。
五是归因效应:一是内归因:抑郁症的是内归因,攻击自己,容易自己出现问题。内归因利于自我觉察自我调整。不幸福的婚姻是都是内归因。容易对身边人内归因,互动指责,家庭容易伤人。
二是外归因:遇到挫折总瞒怨别人。
幸福的婚姻都是外归因。“老公你今天没做好是别人的原因”可以对爱人有更多的外归因,但不要期待对方有更多的外归因。
接纳才有沟通,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多了解当事人内在的想法。
<社会动机>:
一是亲和:亲近和群。感受到更多的爱、温暖。女人、青少年喜欢亲和。有的人喜欢独往。
一个的亲和起源于他跟他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关系,越和谐越亲密,就跟其他人越亲和。婴儿小时需要被满足、被照顾,哭的时候需要更多关注。亲和起源于依恋。
二是利他:每个人天生都有助人之心,受外部环境影响,榜样力量,社会评价、结果等影响。也受个人人格特点和专业影响。
要找人帮忙的话,什么时候更容易别人更容易帮你——对方心情好的时候。
如果有他人在场,不容易助人,会导致责任分散。如:要找人帮忙,千万不要让他知道我们还找了别人,你没有看重他。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看重,足够的重视,你要把他当回事儿。跟孩子交流也一样,把孩子当回事。对他人心怀敬畏之心。
三是成就: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 目标的吸引力。对目标感兴趣。探寻他的知觉,他在乎什么,在意什么。对他有吸引力,他才会有动力。顺势而为。聊对方能聊的话题开始,再逐渐深入,慢点介入主题。卷入越多,越容易改变。让对方更多参与和卷入。家长不可为孩子定目标,否则孩子没有动力。看到他所在乎的。
2、 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人们不怕努力,怕的是努力之后没有效果。当看到努力之后有改变有希望,就会去努力。如:追求美女。一般男子不敢追,怕失败。如果觉得能实现,就会更有动力去做。咨询中:多探讨愿景,让对方看到有成功的可能。风险于成败的主观概率。
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如:每天让你计算1+1=2,人会觉得没有意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如不足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可能跳槽。
四是侵犯:影响因素1、 目标受阻程度:如果感觉目标能实现,可能会去做。感觉不公平,也有可能会侵犯。特别希望能公平。兄弟姐妹:同胞竞争,不患贫而患不均。
2、 侵犯后果:如果后果很严重,可能不会侵犯。家长的侵犯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模仿,以暴制暴。
3、 情绪状态:心情不好时,容易侵犯。
4自制力:千万不要跟有情绪的人发生冲突。醉酒等。
5跟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有关系。
<社会情绪>:包括内疚、自责、嫉妒等。
嫉妒:是人性的特点,不希望别人过得太好。低调,不外露。“和其光,同其尘”。
嫉妒是一把刀。少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优越感。了解人生,不至于让自己陷入被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态度>:
态度形成规律:三步法
一是依从:他愿意接触不排斥。二是认同:了解多了就会认同。三是内化:比如浸泡式学习。
态度转变4个构成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
1在特定的情境下,传递者把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家长要转变孩子的态度,一定要选择合适场合,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
2传递者:传递者的可信,稳定、温暖。稳固的关系。信任度(咨询关系受信任度影响)。不求不帮。来欢迎,去不留。信任是很重要的关系。安静、保密等,营造情境,对方才会放松,才会敞开心扉。(曾子杀猪),守信。失信的家长的后患无穷,所以,别欠孩子的债。
3沟通信息: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
4接受者:考虑到不同人的特点。
<他人>:
一是沟通:沟通(信息源→传递者,接受源,情境,反馈→澄清、具体化,你听到了什么,怎么想的,来回反馈才能真正的沟通。
两人沟通实际上六个人在沟通。你:(真实的你,你认为的你,他以为的你)他(真实的他,他认为的他自己,你认为的他自己)
孩子以为自己说明白了,家长以为自己听明白了,家长再开始说,结果说不到一块儿。即便用不上心理学的技术,但可以用心理学的原理。
二是人际:
良好人际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单方面付出关系不可能长久。
2交换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人人都喜欢认可自己的人,欣赏自己的人。焦点把最有效的东西融在了一起。
4平等原则。
三是婚恋家庭:
亲和、喜欢、爱。喜欢和爱的区别:爱有更多的依恋、利他、奉献、亲密,以性为基础。
喜欢受哪些因素影响:熟悉与邻近、相似、才能。
愛情的黄金法则:价值观相似、性格互补。
人格:真诚排第一,最让人讨厌的是虚伪。
家庭的核心是夫妻。温暖、稳定的环境,才会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爱孩子就好好地爱另外一半。
四是社会影响:下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