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在寺里的时候,有一天晚课后随师兄们一起去登山,约好在舍利塔前集合。
等人的时候,遇见妙清在“观自在”门前大树下的木椅上看书——她那时在寺里做义工,每天傍晚结束一天的劳作,就会到这边来看一会书。
左右无事,闲聊起来。
她指着不远处几个大声谈笑的师兄说道:你看看你们,即使剃度,有了沙弥的外形,却还是松松垮垮,丝毫没有僧人的严苛律己。
说来也是,当时一起出家的有一百多位师兄,其中不乏有抱着玩闹心参与的人在,负责带领我们的净善师父经常嘱咐:要守戒律,时时警醒,保持威仪,自重而他重。
净善师父面若平湖,总是笑意盈盈。他一笑起来眉眼弯弯,似是天边的新月。
妙清说,净善师父待你们真好,可他对义工们要求可严格呢。
是啊,我曾见他很严厉的批评犯了过错的义工,还有一次我们在藏经楼搬运经书,一位老婆婆(居士)提着暖瓶随来,一定要给我们倒水,净善师父也是很严厉的拒绝,面有怒意,让老婆婆尽快离开……
——藏经楼重地,并非人人可轻易入内,二来其间古籍年久,一旦沾水惹尘,损失无可估量。净善师父精于古籍修复,自然处处小心呵护,生恐损毁。
自怀菩萨心肠,不失金刚怒目。
妙清问,你听说过“待人分三等”的说法吗?
我摇摇头,就听她说——
一等人,可打可骂,因为有慧根,棒喝就可顿悟;
二等人,该打时打,该骂时骂;
三等人,不能打不能骂,必须笑脸相迎,因为他们内心太过脆弱,只能细心呵护。
妙清问,净善师父待你们和善客气,知道是为啥了不?
02
如果有人对你和善客气,并不是因为你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因为对方了不起。
我问净善师父,我们这么多人,喧闹不休,纷纷扰扰,一定很麻烦吧?
他说,一切皆是修行。
我读《金刚经》,读到“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恍然了悟。
03
佛家讲六度万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感觉这也是修行渐进的次序)。
布施就是舍,不仅指外在钱衣财物的布施(这叫外布施),而且要把自身的各种习气舍掉,断舍离(这叫内布施)。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
持戒,是戒除一切恶的行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以一大因缘事示现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于娑罗双树林下将入涅槃时,阿难尊者问了四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便是“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以谁为师?”
佛陀回答:以戒为师。
持戒,并非是有意去克制操作,而是修练到心念清净,念念清净,最后的持戒,反而是“无戒可持”,因为他本身已经成了“戒”,一言一行都符合“戒”的要求。
04
最难的修行其实是“忍辱”。辱,不只是受人侮辱,佛法上说,一切不如意都是辱,受人侮辱是辱,生老病死是辱,烦恼痛苦是辱。
忍受不如意就是忍辱。
所以净善师父,也是我们当作他的功课,把一切当做修炼。得成于忍。
很多时候,我们自觉心念清静,修行精进,那可能因为是在“无事”的时候,一旦遭遇事情,反应比谁都要激烈,肝火大动,火冒三丈,任谁都劝说不了。
这种清静不是静。
《金刚经》所说的忍辱,就像阳明心学提到的“事上练”,是要入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磨砺,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05
刚好朋友发来一段话——
舍弃自尊,凡事忍耐。
他说,动不动就暴怒的话,是没有办法全心处理事情的。请舍弃自尊,即使觉得不对也要学会忍耐,保持冷静思考。
说的很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