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很多工作都可以被机器所取代,那么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马老师在专栏中说过,未来我们相对与机器的优势之处就在于软性技能,这是机器没有而人类独有的。
什么是软性技能?
情感连接、社交技能都是软性技能。机器不需要这些软性技能,而人作为群居动物,有社交需求。因此人类千百年来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社交能力、情绪感知力,这都是机器的短处。其中就包括情绪劳动。
什么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指要求员工在工作时展现某种特定情绪以达到其所在职位工作目标的劳动形式。就好比空乘人员,飞机上的空乘人员的工作,不只是端茶送水,空乘很大一部分训练,就是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比如遇到气流飞机颠簸,或者出事故时,怎么处理乘客的情绪,让大家镇静下来,有条不紊地避险。这包括两层工作,首先空乘要训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其次是要学会怎么去安抚乘客的情绪。
为什么情绪劳动如此重要?
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感知他人情绪的人,一般称为情商高的人。
比如工作中,一个具体工作能力并不那么强的人,但如果具备很强的情绪劳动能力,这样的人一般在领导岗位。虽然不一定是大领导,但哪怕是一个小组和部门里,这样的人也更容易成为中心,从而晋升。因为他能处理和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且现在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情绪劳动能力,根据纽约社会工作学者乔治·帕特森的调查,警察的工作中,80%的时间是在进行与服务有关的职能,也就是情绪劳动,真正像电影里面的与歹徒进行的各种枪战搏斗等情况是很少的。就像我们国家的民警大部分是在调节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在这之中就需要有很强的调节情绪的能力。在医疗领域更是如此。医生最棘手的时刻,不是对病人下诊断,而是跟患者面对面的聊天,既要能把病情聊清楚,同时还要能照顾好病人的情绪。就像我们平常去看病,医生总是要跟我们交流好一阵子,既要问清楚我们身上出现的各种症状,又要安抚我们,调整我们的心态。特别是长辈带小孩子去的时候,更是要好生安抚。可能到了未来,机器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解决病症的能力也会超过人类医生,但是人们还是不希望看病的时候,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直接把诊断结果告诉你的机器,而是希望是一个有温度的能够跟你沟通的,能够让你在等待诊断结果时,陪着你,抚慰你等待时的负面情绪,安慰你的人。
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美国劳工部统计预测,2014年到2014年之间,美国的医生就业人数会上升14%,而护理工作,也就是护士、护工、家庭护理等跟人沟通的护理人员,预计会增长26%,差不多是医生人数的一倍。之前总有人说,在线购物会摧毁零售业,事实上并没有,大家依然喜欢没事的时候去到实体店跟店员交流的感觉。比如苹果花重金打造的线下实体店,这是再怎么好的在线购物,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这就是情绪劳动的价值所在,它无法被技术取代。要挖掘人类独有的情绪劳动的价值,也许才是人类未来对抗大规模机器代替人类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办法。我们总是在说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一切都会被他们所取代,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我们作为人类还是有许多的方面是机器取代不了的,就好比这个情绪劳动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软实力。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大部分人如果更多考虑从事情情绪劳动类工作,就不用担心会被机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