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说:初相识时不知该如何与我接触。他觉得我总是把自己控制在某种距离之外,在异性面前,过于高冷。我笑着打趣他,我不冷,只是暖的不是你。
当然,这种回答只是玩笑。
真正原因是我一直秉承的一条社交准则:与人相交,把握分寸、控制距离,适时拉近、适时疏离。我不否认,很多时候我是在刻意营造距离,“心与心的”或“身与身的”。
别误会,我不是抱着“君子之交淡如水”当座右铭生存的孤傲寡人。我有相识二十年的挚友,有下班就腻在一起的闺蜜,有约饭唱K的圈子。
我所说的距离是一种恰当的分寸,是因环境和对象不同,而设定的不同尺度,而这种尺度的控制就是你社交时的“火候”。
只有控制好这“火候”,我们才能拥有既能跳进众人中疯闹,也可抽身独处的能力。也因为这种距离和分寸的存在,与他人相处时会让彼此多了一份恭敬和忌惮。
有位心理学家说: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15厘米内是最亲密的距离,只能存在于最亲密的人之间;46~76厘米是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进入的距离,有较少的身体接触,能够友好交谈;1.2~2.1米则是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距离,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生疏。
我们没必要苛求自己在社交中刻意的把距离控制在多少厘米之间那么精确,但必须掌控语言和行为的尺度和分寸。对萍水之交不贸然打扰,对莫逆之友给予温暖关怀。
如果你留心,便可发现:我们身边不少有“自来熟”的面孔,他们堆满笑容,初见就可开诚布公的与你攀谈,真诚热情流露无疑,可却因为没有控制好分寸而让人不太舒服。
还有很多人,给自己的生活划定了不予外界互联的独立区域,过于闭步自封,秉承着宁可藏拙也不露怯的社交态度,而丧失了许多机会。
分寸感是人的天分与修养在内心沉淀而成的对人或事物的合理认可度。分寸把握恰当,才能控制好社交中人际关系的“火候”。恰当的分寸是在合适的距离内满足情感的契合与归属,不鲁莽打扰他人生活,不试图闯入他人防线,在彼此视线范围内,没有过分渗入,无需时刻相伴,却未曾走远,转身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