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我就被时常教育,要做个善良懂事乖巧的好孩子。我仍记得,读书年代,在学校,就被教育,“人之初,性本善”;回到家,父母亲朋告诉我,“你要乖要善良要听话,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于是,我便开始对善良有了第一认知,人都是善良的,善良的人最讨喜。
2
中学年代,处于青春期的我开始渐渐不那么听话,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我称之为叛逆期。我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情绪,我甚至觉得自己足够成熟,不再愿被约束,渴望被认同和理解,迫切需要表达自己与宣泄。于是,不再忍耐与压抑。激烈点时,与父母爆发争吵,产生隔阂与矛盾,在学校拉帮结派,把自己整得非主流,美其名曰:我的青春我作主;保守点时,一如既往乖乖上学,乖乖听父母亲的话,但这仅是表面,背地里也会使小性子,比如,看着满桌的作业与试卷,用力甩在一边,比如,对父母的吩咐产生厌烦抵触,比如,每每看着窗外,就想无所顾忌释放自己所有情绪。可是大人们告诉我,“平时自己生活已经那么繁忙,善良听话的孩子要学会体贴理解,不该让人操碎了心。”于是,我便对善良有了第二理解,“善良,就是要体贴理解别人。”
3
所以,直到后面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对身边的人很谦卑,我一直告诫自己,要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被身边的人欺负欺骗,会伤心一阵然后自我安慰,也许人家并不是故意的;与别人出现争执,第一时间认定是自己的鲁莽伤害了人家,最先认错;别人对我有需求,过来找我,我会觉得,“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找你帮忙不就是需要你吗?于是殚精竭虑、忙前忙后等等等等。
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对人说“不”是件很不友好的事情,那意味着你可能会伤害别人。于是,默默承受各种委屈与伤悲,以致于后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很憋屈的空间,很痛苦,真的。
4
在出社会前,我一直在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特别善意。不是看不到人性险恶的一面,而是我更相信人性的另一面——真善美。我一直觉得,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如若不然,那就是你对别人还不够好。
直到我看到一句话:在成人的世界里,过度的天真和单纯不再是一种善良,而是一种与年龄极度不匹配的思想。我最先困惑了。成人?年龄?原来,在我不断痛苦纠结当中,我已经在长大,我已经是个成人。社会本就很复杂,人性本就不可估量,你以后遇到的人和事会更多,见到的勾心斗角、社会阴暗也会时有发生,我不能在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社会。
朋友A告诉过我,“你对别人好,是你的事;别人怎么对你,是别人的事。你不该用你待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同等对待。别人帮你是人情,别人不帮你是道义。你会怎么样,说句实在的,对他的生活很难产生实质的影响。于是我懂了,不是我对他不够好,所以他才不对我好,而是,这就是默认的社会学。
5
古人说:“人性本善”,也有古人说:“人性本恶”。所以,渐渐的,我开始收起自己的天真与善良,我开始变得小心翼翼,我开始学着察言观色,曾经活泼爱笑的姑娘脸上慢慢带上了一层面具,我开始渐渐演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6
直到现在,我仍会问自己,“善良好不好?”善良是人的天性,没什么不好,但不同的是,你要学会保护自己,你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你要学会说“不”,你要学会表明自己的立场,让别人尊重你。毫无原则的退让,得到的不一定是别人的理解与支持,也许可能是变本加厉的去伤害你。
所以,如果问我:“以后仍会善良待人处事吗?我会说,“当然会,遵从内心的想法。只是,我会给自己一个原则和底线,一个足以保护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7
善良,需要带些锋芒。
愿我们都能被温柔对待。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