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穿了高跟鞋,像往常一样上完洗手间后站在洗手台前洗手,突然感觉不对劲,弯腰洗手好吃力。
这时我在想,我加上高跟鞋也就160cm多一点,公司有180+的同事,站在这一洗手台前,洗手岂不是更吃力。
而这之前,在我穿上高跟鞋之前,我是没有想过的也没有体会到的。
安慰别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我是你,我也会...”,我们自诩能对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推人及己。而我们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时候,会被别人反驳一句”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有一位姨父,在我表弟上初中的时候,对他的学习要求特别严格。他自己去初中数理的知识点也不熟,但是为了能辅导表弟,自学了课本的内容。当然我很赞赏他的付出,但是在辅导表弟的过程中,我听到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个点我都懂了,你上过学怎么都还不能懂"。他理所当然的认为,同样的知识点,对于中年的他和少年的儿子应该是一样的,完全没有考虑其中不同年龄段认知的差异。
还有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上小学低年级时,我妈辅导我做题,清楚记得题目是:填入一个数字A,使得A+A=A*A,其实我妈的教学办法很好,提醒我如果想不出来,就把0到9几个数字待在里面慢慢试。我妈肯定在想,我从0试到1,再试到2的时候,应该很快就找到答案了吧。所以当我沉默一会没找到答案时,我妈问我试到数字几了,我随口说了个2之后的其他数字。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是因为我感受到了我妈当时对我的失望。如果我有机会对那时的我说几句话,我会告诉她:作为几岁的小朋友,注意力时不集中的,思维也是发散的,我当时可能压根没有在想,也可能是随意挑着几个数字去试了。我没有按照成人思维从0往9逐一试,或者如现在的我一样一眼就可以看出答案,只因为我只是个小孩子。
我记得有本书叫做《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书中列举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曾经有个妈妈带孩子去逛商场,她觉得孩子一定会喜欢这个热闹非凡的场所,可是和她想的完全相反,孩子在商场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点害怕,吵着要出去。妈妈不明白,一向喜欢玩的孩子怎么会排斥又漂亮又热闹的商场?但是当她蹲下来询问孩子原因的时候,她明白了,在孩子的角度,只能看见一条条的人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一点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反倒让人非常不舒服,而以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见这些的。
每个人都从从小一点点长大,一步步变成熟的。但是人的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理。当我们以现在的成熟为骄傲的时候,很容易忘了曾经也有过无知和懵懂。就比如说,现在看到一些小女孩喜欢看一些我所认为”无脑“的综艺节目,或者一些"低劣粗糙"的国产偶像剧时,我就会想有什么好看的。但是想想在我初高中时对一些泡沫偶像剧的沉迷,以及20几岁看韩剧花枝乱颤的劲头,又有什么两样。
或者我想,也许是我们傲慢,过于自信,我们承认长大以及成熟是一件更好的事情,所以会容易忘掉以前那些不那么好的时候。所以有些人会去删掉以前QQ空间的说说,觉得幼稚,觉得被人看到会丢脸。我恰恰觉得,一个成熟的人愿意接纳过去,甚至视那些仅存的“青涩”的证据为瑰宝。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态度会看我们过去的人生,会珍视自己每一阶段的经历,那我想,当我们变成父母时,我们也会格外珍视小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揠苗助长”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试着和孩子一起涂鸦,和女儿一起看偶像剧,亲子关系好了,重回青春的感觉也很棒,不是吗?
英语中“换位思考”的表达是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 (把你放进别人的鞋子),作为穿上高跟鞋还只有160cm多点的我,即使体会到了弯腰洗手的不便,但是要感受180cm同事的感受,我需要20cm+的高跟鞋。但是,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你和我,和他,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是却经历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即使我们站在同样的地方,用着同样的洗手台,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