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吃的问题已不是问题,但许多地区也只是解决温饱而已。
我家刚好在温饱线上,有吃的,但想要再多,就没有了。
1
大概我四五岁的时候。
有一天,我特别想吃肉,就跟我妈嚷嚷。也就是随便嚷,根本没报希望。
也许我妈那天心情特别好,竟然破天荒地同意给我买肉。
那时,肉五块钱一斤。
我想,难道我家竟有五块的闲钱了?
买肉途中,我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路上遇见一邻居,她知道后,大吃一惊,还嗔怪我妈,怎么能这么宠着孩子呢?想吃肉,就买肉吃,这会把孩子惯坏的。
我当时气死了,恨她多管闲事,怕我妈改变主意,那我就吃不上肉了。
后来究竟有没有吃到肉,肉是什么滋味,我一点也不记得了,但买肉的事却记得非常清楚。
2
上小学时。
一次,我妈给了我5毛钱,批准我买一袋方便面吃。
那个方便面,名字叫北京方便面,黄色袋子上,印着红色的“北京”两个大字,字下面是一碗煮好的方便面图片,面上放着一个飘着热气的荷包蛋和两片鲜红的西红柿。
我拿着珍贵的方便面,打开,油香的味道散发出来,又撒上佐料面,香中又飘着辣的辛香。
这就是我的人间美味。
在流口水之前,我小心地捏碎一块,细细地嚼起来,咔嚓咔嚓。
当时,一个大我两岁的女孩和我一起走着,我们两家住得不远。我的方便面,就是在她家的小卖部买的。
她走在我身边,我不好意思一个人吃,犹豫之后,就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小块给她。她赶紧接过去,塞嘴里吃了,也咔嚓了几声。
我挺纳闷的,她家就是开小卖部的,还会吃不上方便面吗?
但她和我一样,一小口也吃得很香。
后来我甩开她,一人独享了。
等回到家,我爸妈气势汹汹地问我,为啥要把方便面分给那个女孩吃?人家里开小卖部,用得着我分?
我膛目结舌地站在那里,吃面的幸福感烟消云散,不知所措地呆看着两个发怒的成年人。
我心里十分悔恨:为什么要把难得的方便面分给她呢?虽然只是一小块。
又十分纠结:难道我一个人吃,任由她眼巴巴地看着?
真是进退两难。
3
初中,我住校了。
在学校,每周生活费15块钱,早上晚上各五毛,中午两块钱。学校的饭很便宜,味道也非常好。
早上一般是大米粥,菜是土豆丝或豆芽,3毛钱。再买两毛钱的馒头。
食堂师傅打菜,只有一小勺,不够吃。每次,我看着细细的土豆丝浮在白粥上,周围飘着星星点点的油水,心里就很高兴。
我在家很少吃到土豆,觉得它是奢侈品。到了学校,几乎天天吃土豆,上初中果然是好事。后来吃了三年,终于吃够了,才知道土豆就是家常便菜,还是最便宜的菜。
中午有时吃捞面条,有时吃白米饭,饭量很足,菜凉太少。菜吃完了,米饭还有一半,因此我常常用勺子把一小块冬瓜切成两半吃。
夜里经常吃的是糊面条,三毛到五毛钱。我只打三毛钱,够我吃了。这样一天可以攒两毛钱。
糊面条里拌上一点辣椒面,再浇点醋,酸酸辣辣,现在想起来都忍不住久流口水呢!冬天吃,特别过瘾,辣得浑身热乎乎的。
几乎没有买零食的闲钱。每到下课,学校的小卖部总是挤满了人,我很少挤过。
4
高中,乏善可陈。记忆最深的是和好朋友一起吃的刀削面、茄汁面、酸辣粉。
这些东西,读高中之前,我从来没吃过。
高中毕业后,它们成了我永远的回忆。现在,隔三差五就去去吃一顿。
刀削面馆换了装修,但像从前一样人声鼎沸。卖茄汁面的小摊,被拆了,建了一座大超市。
高中毕业后,有一次同学聚会,大家一起吃火锅。那年我18岁,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火锅。
青翠的菠菜,白色的藕子,灰绿的海带,细长带小帽的金针菇,圆嘟嘟的牛肉丸,红白相间的羊肉卷……还有芝麻酱,辣椒油,蒜泥。
琳琅满目,堆满桌子。
中间锅里翻滚着奶一样的白汤,飘出阵阵香味,热气氤氲。
每个人桌前放着杯子、勺子、小盘子和小碗。
旁边同学说,吃火锅时我不喜欢放芝麻酱,感觉放了不好吃
我心里开始嘀咕,那我放还是不放呢?放,是不是显得自己连火锅都不会吃?不放,不知道什么味道,岂不是白白错过吃一次的机会?
最终,我还是选择放芝麻酱,好吃。
后来,吃了各种各样的火锅。
在不同的味道里,却总想品味第一次的味道。
5
大学,在郑州上的。虽然身处大城市,但从里到外还是村里人。
那时,生活费一个月400块钱,包含吃、生活用品、服装鞋帽。
学校食堂菜品多样,但从来只吃素菜。素菜一块钱到两块钱,肉菜至少三块钱。
最好吃的素菜是,包菜炒粉条。油亮亮的包菜脆脆的,粉条软得恰到好处,久吃不厌。
因为它卖一块五,所以经常吃的是一块钱一份的炒冬瓜,蒜蓉油麦菜。冬瓜很清淡,油麦菜很老。
不记得有什么肉菜,几乎没吃过。
学校外面,有各种美食。偶尔出去吃,但开销不超过5块钱。
有两块五的热干面,三块钱的砂锅面。
还有两块钱的酸浆面条,浇上点辣椒油,红油白面绿色的芹菜粒,又好看又好吃。
还有一块五一个的菜夹馍,夹有包菜丝,土豆丝或豆芽。那个师傅每次都夹很多菜,把馍撑得鼓鼓的,真是物美价廉。
毕业前,和室友一起去吃了一份大盘鸡,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大盘鸡。
没办法,又是第一次。
当时觉得真好吃啊!怎么这么好吃呢?
量大,关键还不贵,四个人AA,每人20块钱。
那年,我21岁。
6
大学毕业前找工作,看到一个老大爷卖肉夹馍。
摊子上放着一口小锅,锅里面泡着炖好的卤肉。肉颜色酱红,油淋淋地冒着热气,香味四溢。
老大爷拿出一块肉,肥瘦相间,放到案板上,细细地剁。剁成肉沫后,又把青椒切成小粒,拌到一起。拌好的肉沫青椒,夹到张开的饼中间。
我在旁边看得出神,口水不由自主地流,又偷偷地咽下去。
我鼓起勇气,问,多少钱一个。
老大爷说,两块五。
啊,太贵了!
一个饼都要两块五!
可是它也真值两块五!
我真想买一个,犹豫再三,还是走了。
走的时候我想,以后我挣钱了,一定要买肉夹馍吃,一定要吃得美美的!
7
毕业后,回到家乡,先结了婚,后做了一名乡镇老师。吃住在学校,一星期回一次家。
有时自己在宿舍简单做饭吃,有时去教师伙房吃。
伙房做饭的阿姨,似乎不喜欢这份工作,几乎天天抱怨东抱怨西。做饭味道也一般,没有花样,常常都是捞面条。后来,慢慢加了米饭大盘鸡和蒸面条。
于是捞面条、米饭、蒸面条,每星期循环出现。没有意外,更没有惊喜。
长年累月得吃,真是吃得够够的。
镇上,只有两三条街道,走半个小时都可以转一个遍,没有特别好吃的东西。
那时,总希望有一天可以天天回家吃饭。虽然家里的饭也很平常,但家的味道,会让人放下在学校的压力和疲惫。
心情好了,吃饭自然香。
8
在乡镇待了六年,考到县城,实现了回家吃饭的愿望。
家里的饭菜,种类不少。面条、白米饭、咸米饭、炒米、米线、扯面、蒸面、茄汁面、饺子、鱼汤拌饭、排骨汤、羊肉汤…
县城里的美食,更是丰富多彩,经常吃得肚满肠肥。
十多年来,我的体重第一次达到100斤。现在我刻意让自己少吃,怕吃得更胖了。
终于,我不再为没钱吃而忧虑,也不再为吃得不好而心烦。
终于,与食物和解。我不再渴慕它,不再为它朝思暮想牵肠挂肚。
我对它的匮乏感,被补偿,被填满。
好像从此,再也没有难以忘怀的美食和铭记于心的味道了。
这是件好事。
这一年,我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