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在仪地守边的官吏请求会见孔子,他说:“到这个地方来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他。他见过孔子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文化衰落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唤醒百姓。”
[解读]
仪封人:仪,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吏。
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二三子:你们这些人。
患:忧愁,担心。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铃,金口木舌,是个大铃子,外面是金属做的,它的铃舌是用木头制的,摇起来就很响亮,这叫木铎。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孔子是个有理想的人,并且他愿意将自己的心力学识用来为天下百姓服务。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各地讲学,以宣扬礼仪思想,唤醒沉醉的世人。
镇守在卫国仪地的封人见过孔子之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用不着再担心我们的文化会衰落了,因为上天降生了你们的老师孔子为我们敲响警钟,用他来唤醒黎民百姓。
这位仪封人的意思,说天下不能永远无道,现在天下已经无道很久,上天将会把夫子做为木铎——这个铃铛摇起来,使孔子能够将先王的圣道传于天下。
[读后启示]
孔子在鲁国辞了官位,周游列国,到了卫国的仪地这里,当时他自己没有官职,是一位平民,没有人任用他。而他志向是宣传圣人之道,当时真是有一点落魄潦倒的样子,好像是天之将丧斯文。
封人在这里认为,圣人之道是不会丧亡的。为什么圣人之道不会丧亡?
孔子一生当官的时间不多,教学的时间多,他的才华发挥在删诗书、定礼乐,教化三千门徒、七十二贤人,为中国二千年来教育设定了一个标准。
孔子的这些教诲由弟子们记载下来,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像四书五经,都是孔子精神的记载,也是先王之道记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根本,也可以说是全世界人文的根本。
所以孔子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帝王君主赏识他,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才真正被推崇出来,虽然这时候他早已经不在世,但是他真正是得位了。
难得这位封人,一见到夫子,就能够说出“天以夫子为木铎”这番话,可谓是至理名言,夫子真正是万古木铎,可见这位封人有观察的敏锐度和深广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