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学生参加一种叫cos的组织活动,这是严重毒害青少年的组织活动!”
这是近日流传在某地教科局群聊里的一段发言,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支持教科局的人说,cos是对孩子们身心的腐蚀;也有反对的声音:要尊重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就好。
我认为,cos是一种正常的娱乐活动,但是过火了不仅无利反而有害。
cos全称cosplay,是指通过服装,化妆等一系列手段还原动漫里的角色或者场景,本质上就是一般的角色扮演罢了。而实现cos的主要场所是漫展,这是ACGN文化爱好者的“圣地”,coser们在这里充分释放了压力,展现了想像力和创造力,无疑是健康又绿色的娱乐。
有人说,孩子们一旦接触cos就变坏了。对此我感到匪夷所思。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国庆长假期间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的《跟着团长打县城》。游客在其中沉浸式体验“攻打”和“占领”县城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cos呢?那么游客结束体验回到家里,难道就会把家当成硝烟滚滚的“战场”?同样的道理,coser们在漫展结束之后,也不至于虚拟和现实,二次元和三次元分不清啊?归根结底,单纯的娱乐活动,参加者不会因此就“变坏”,更不会成为所谓的“毒瘤”。
有人说:“孩子们还是学生,什么东西都没有好成绩重要,学生还是抓学业为主,cos就免了吧。”那么把24小时全部投入学习,让孩子们变成没有朝气的“考试机械”又,又能够让他们多得多少分呢?怕也是没多少吧。诚然学习是学生时代的“主线任务”,但这也不代表我们不能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cos也一样。
不难看出,教科院在作出此发言时明显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做法也是“一刀切”式的武断。本来对于cos完全可以采取加强监督的措施,但却因为自已戴着有色眼镜,所以对别人的兴趣爱好自然也存在偏见,别人热衷的东西理所应当地变成“毒瘤”。这种做法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刀切”可以推卸自已本来应当承担的责任。谁不想躺着就把问题解决了呢!懒于求同存异,不平等对待他人的喜好和诉求,这也是我们经常无法做到平等,和谐沟通交流的症结所在。
然而,随着二次元群体的扩圈,cos圈的辐射范围也逐渐扩大,吸引了各种鱼龙混杂的人群。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cos圈的各种乱象也浮出水面。打“擦边球”,饭圈化…这对于辨别能力有限的孩子们暂时是难以接受的,在合理的监督机制形成之前,没人愿意孩子们过早地踏入这滩浑水。
统而言之,对于cos来说,堵不如疏,无脑禁止并不合适,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