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要跟随自己的内心。
但我可以保证,跟随自己的内心,不一定就能得到期待中的快乐和幸福。
比如我们跟随自己的内心花大钱买了一个商品,结果新鲜感却维持不了多久,随之而来的是还信用卡的忧伤。
比如我们跟随自己的内心爽快地吃了一个冰淇淋,然后第二天就爆痘,久而久之还会肥胖。
我们跟随自己的内心,周末就葛优瘫着看电视,结果一天下来更加空虚更加累。
在买买买和周末休息上如此,在选择目标为之奋斗时也是如此。在做重大的人生选择时,我们也被鼓励要跟随内心,此时跟随内心,一样不一定能得到期待中的快乐和幸福。所以生活中才有那么多后悔。
我们并不完全了解如何才能使自己幸福。那么如何才能更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知道哪些需求能带来持久的幸福,而哪些却是镜花水月呢?
第一个办法是自己去尝试去经历。但是我们当前的经历却往往过于有限不足以指导未来;
第二个办法是听老人言,参考他们的经历。但是他们的成长环境毕竟与我们不同,而且老人中有智慧的老人也并不多。
第三个办法,依然是参考经验,但这是一种基于更大的样本的经验,一种可重复检验的经验,那就是心理学。要想过好一生,得挑靠谱的道理听。
想过好这一生,得挑靠谱的道理听。
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对于如何使人更快乐的大量研究,是从积极心理学才开始的。这个流派的首倡者马丁塞利格曼写了一本书叫《真实的幸福》。书名中已经透露出,有的“幸福”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意思是,我们认为可能得到幸福的东西,未必真能给我们持久的幸福。那么真实的幸福来自于哪里?
马斯洛从临床中总结出以下需求:安全感、被爱、被认可、自我实现 [1]。Deci的自我决定论对马斯洛的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是:成就、归属、自主性 。而这些在马丁塞利格曼的统计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2]。人的社交需求,被爱被认可的需求,也得到了脑科学的证实[3]。
为需求去努力,是获得幸福的必经之路。
人的需求可以大致概括为三方面:自主性、安全感、社会联系。在这些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前,人都难以关注当下的幸福,此时,人的动机是一种痛苦和缺失鞭策下产生的动机。
如果三种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人很难安安心心享受生活。缺爱的时候,我们虽然也能好好工作,好好玩,但是一安静下来,内心不断寻觅的就是爱。缺乏认可,或者说忍受耻辱的时候,我们思考最多的也是一雪前耻。人对爱对认可的需求,是我们这个物种的社交天性,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难以用心理协调去平息。而真诚的爱和认可确实也能够带给我们很强烈的幸福感。
这三种基本需求得到足够满足以后,人就会开始为了梦想努力,为了乐趣而做事情。这时候的动机,是一种乐趣吸引下产生的动机。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
这是最棒的状态,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进入自我实现的状态。
放下不必要的痛苦
为了获得幸福,有一些需求是必须要去努力满足的,如上所介绍的安全感、被爱、被认可,如果有鸡汤告诉你自己爱自己就够了,那肯定是毒鸡汤。但是有一些心理负担确实是不必要的累赘。
对有些人来说,一旦不励志就算是鸡汤了。但我必须坚定地说,我们天生就有心理协调能力,运用这种能力去减轻痛苦并没有错!毕竟成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开心才是。
基因本身并不在乎我们个体是否快乐,只是用快乐和痛苦的机制来促使我们做一些有利于基因复制的事情。我们如果全听基因的,不然就中了基因的陷阱,反而徒增痛苦[4]。基因的目标不等于个人的目标,幸福快乐才是我们个体的目标。时刻牢记这一点,是不逼自己不固守执念的第一步。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一种本能使我们痛苦,为什么要纵容它。我们的目标是个体的幸福快乐,如果基因给我们的欲望和嫉妒心使我痛苦,那就用心理协调的手段去克服它。
克服它当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在而今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喧嚣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人们的焦虑、贪婪、比较、占有,从而引诱人去努力地工作,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很多人年轻时努力是为了“和社会同步”的安全感,下一步就为了活的更精致,再下一步就是相互攀比。如果不心理协调,人就会被嫉妒和不安驱使着永不停歇。
缺安全感,对物质的永不满足,在主流社会中追求认可,这些都是人的天性,但这也正是天性给我们下的套。
我们确实不可能靠喝鸡汤就满足,就像之前说的,幸福有必经之路。但问题是如果不但不常识放下,反倒听了励志文,那往往一辈子难以到达想象中的彼岸,永远在基因和市场经济的陷阱里难以自拔,你自己的快乐和别人定义的成功紧紧绑在一起。
为了幸福,当然需要去奋斗。但奋斗的过程中,莫把过度的焦虑,害怕,患得患失,嫉妒作为你奋斗的动力。
寻找更多的乐趣
对于贪婪,游戏设计师是最了解,他知道如何设计游戏可以使人上瘾。玩家为了升级,上万次地重复这种操作。在想象升级后的快感时,他们大脑里分泌了一种叫多巴胺的荷尔蒙,使得升级这个目标显得非常诱人。在完成升级那一刻确实会感到愉快,但这种愉快并不持久,没过多久,下一个目标所刺激产生的多巴胺会促使人为下一级别砍砍砍。
现实生活和这个游戏非常相似,为了买奢侈品,为了更高的地位,平时做着不喜欢的重复劳动就像游戏中重复的砍杀动作。即使最终达到了那个目标,快乐也是短暂的,远方还有更高的目标。这些游戏和这些生活方式,多数时候是令人感觉空虚疲倦的。因为我们把幸福寄托在一个未来的远大目标的实现,为了这个目标延迟满足,每天都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贪婪使得乐趣的来源变得单一,从而使人空虚。想要不空虚很简单,就是让乐趣多样化,多一些当下的乐趣[4]。
比如画家沉醉于创作,音乐家投入在演奏中。和好朋友们一起互动,参与体育活动,和爱的人一起共度美好时光,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等等。
有的人为了得到认可,为了成功,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为此限制自己社交。这样的人对自己很狠,自律能力很强,很有冲劲。为了认可,为了地位带来的尊重,其当下所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时每刻都是在逼迫自己,以此为未来成功的代价。
这得与失的账每个人有不同的算法,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都能找到自己的平衡。但我知道,最好的情况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被认可。
当然,要最好,肯定是不容易的。
首先,想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不容易的,有的乐趣需要训练后才能得到,有的乐趣需要长期的金钱投入。需要我们不断尝试、投入、试错。我们的父辈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很多人赚够了钱但生活却依旧感觉寡然无味。我们这一代人更幸运,我们从小接受更好的教育,知道更多有趣的事情,能花大量的时间去满足好奇心,去艺术创作。
第二,要有条件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更不容易。
不过即便如此不容易也不要放弃,一辈子很长,有的是机会,一辈子也很短,再不试一试就老了。
选择多了,看起来是大好事,这样我们最终找到的伴侣一定是真爱,我们最终从事的工作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但实际上却也有坏处。有一个理论认为,现代人焦虑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选择太多,做选择的时候,机会成本变得非常非常大,于是便有了选择恐惧症。即使选定以后,依然感到不够满足,时常怀疑自己是否选对。没得选反而会让人努力爱上自己所选的道路,太容易重新选择则让人反反复复,心神不宁。爱情如此,事业也如此。可是,选择就在那里,就是那么多,这已经是既定事实,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早一些试错,勇敢地多尝试,在尝试中更了解自己。
总结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需要更了解自己,需要能放下执念,去尝试着追求“真实”的幸福。心理协调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勇敢。不要逼自己那么紧,那是基因的圈套。有时,人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但也绝对有必要花更多时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千万不要永远都在延迟满足,人生短暂。
Ps:照片作者版权,拿图告知作者。
引用:
[1] 《人类动机的理论》,马斯洛,1943
[2] 《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
[3] 《社交天性》,马修·利伯曼
[4] 佛教与现代心理学, 普林斯顿大学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