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作为概念强调的是认同的共性,即主体的承认、接受和皈依。在此过程中,认同的包容性扩大自我,把 “我”变成了 “我们”,进行 “我是谁”、“我和谁在一起”的身份确立;认同的斥异性则排他设限,区 分 “我 们”与 “他 们”,藉 以达 到 “我 们 是 谁”的 群 体 考 量。
认同即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及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从本质上来讲,认同给人一种存在感,它涉及个体的社会关系,包含你和他者的复杂牵连。是对自己所归属群体的共同性和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的认知,论文作者由此提出它作概念强调的共性以及斥异性的表现。
共性强调主体的承认、接受、皈依(身心的寄托,归向),即主体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共同之处,从而把自己和具有共性的其他个体划分到同一群体,把“我”变成“我们”。比如说我作为主体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并且十分接受这个身份,把中国人作为自己的身份归属,而在这个身份认同进行的过程中,我所提到的中国人是一个广大的群体,因此这种包容性扩大了自我,把具有这种共性——和我一样经过承认、接受和皈依过程的人都看作是中国人,“我”就变成了我们。
而认同的共性在另一方面又导致斥异性的产生,而包容性和斥异性相互对立统一:1.认同的包容性使得具有某一共性的全部个体互相承认与接受,某种意义上是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同。而认同的斥异性使得不具有共性的个体之间、具有不同共性的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排斥,区分“我”和“他”、“我们”和“他们”。2.认同的斥异性赋予群体之间进行区分的能力,从而使得不同群体从群体内部的角度认识到“我们”是谁,又不是谁,即达到“我们是谁”的群体考量。斥异性为包容性提供了佐证,两者相互统一。
科幻电影中的认同问题:
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通过基因改造生产出来的复制人具有与人类相同的外表,为了区分这些复制人与人类,生产者给这些复制人各自刻上了不同的编码,有的在眼睛上,有的在骨头上。正是这种“复制人”与人类的区分体现了人类中的生产者认同的斥异性,
在电影《银翼杀手》的开头, 就有一段近似图灵测试的机器人测试。银翼杀手们通过它让受测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 根据受测者的反应来判断他是否为人类, 人工智能无法处理这些问题, 最终造成了情绪的崩溃。这段测试本质上属于一种对“人”和“非人”的鉴别, 而几个人工智能无法躲过被销毁的结局, 其实是暗示了他们“非人”的社会属性。而这个测试也是认同斥异性的体现,个人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相异、相似的比较构成了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 从而确定了身份, 认同也就融合了身份认同的意思。
摘自:赛博朋克文化中的人工智能电影流变——以《银翼杀手》《机械公敌》《机械姬》为例
其次在银翼杀手续集《2049》中男主人公K从起初作为新一代的银翼杀手,到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对自我不断怀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是复制人抑或不是?带着这些问题他踏上了寻根之路,也是觉醒之路。k在寻找一种自我认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起“我是谁”“我和谁在一起”的身份确立。
所以从生产这些复制人的角度考虑,他们通过区分复制人与人类,以此借银翼杀手除掉复制人,最终达到人类的认同感和群体考量;从觉醒的复制人角度考虑,一部分复制人通过意识到自己和彼此存在的特殊性,从而有了觉醒意识,成为等待机会揭竿而起的复制人反叛军,这个过程即可以说是复制人扩大自我,进行“复制人反叛军或者受人类压迫的反叛者”的身份确立,又可以说是复制人通过区分自己和人类,藉以达到群体身份的考量。因此认同的包容性和斥异性又是对立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