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批知识付费内容的兴起,我们的时间突然被一个叫做“知识音频”的东西占据了。仿佛每天如果没有打开得到/十点/樊登之类的知识付费的APP,今天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但是,请问这些知识,对你起到帮助了吗?
先别急着回答,我先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是一个父亲,听过了很多个樊登和罗胖的课程之后,我理所当然的认为我自己就是一个育儿高手了,面对我儿子的时候,我认认真真的执行了很多樊登教的理念,比如给与尊重,比如以自己为榜样,比如以对方的立场来沟通,。
但是,吊诡的事情来了,我儿子并不按照樊登给与的反馈来给我反馈,这个时候的我略显蒙圈了,以至于我经常跟我儿子说一句:“儿子,你怎么不按套路成长呢?”。
所以我经常自己反省,回去重新去看一遍视频,又看书,又听课,再回来跟儿子沟通,发现,有的有用,有的没用。
然后,我把这个锅丢给了我媳妇,我跟她说:“宝贝啊,你得配合我教育儿子啊,你看你得按照我说的书上的套路来”
我媳妇给我来了一句河东狮吼:“你又从哪学来的破玩意,净胡说八道,你怎么知道就是对的?”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你怎么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或者说,就算他说的是对的,你怎么知道他说的是适合你的?
为了厘清这个问题,我先总结一下知识付费的几大套路。
套路一:特殊性的普遍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付费课程多的第一讲都会这么说:我的课虽然是****(比如创业课),但是对于上班族或者上学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前期准备,和你应对老板的方式。也就是说,不管你是谁,你都需要这一门课。
就算你什么都不干,是无业游民,也是一样的:“我们是知识的游牧民族,我们对所有知识都有一种好奇”。
但问题是,巴菲特,扎克伯格,乔布斯这些名人的很多心得,对我来说就是没有用,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而且这些人的传记读多了反而有害,详见套路四。
套路二:幸存者偏见
我在很多时候都能听到樊登在读书的时候,自己就把很多可能性排除了。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 / “我家嘟嘟拿着100分的试卷来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你考多少分爸爸都爱你”
我家孩子如果得100分,我能用来嘚瑟的话比这个多多了好不好?
“儿子,你这样进步空间就小了。”
“儿子,这样会不会给别人压力太大?”
“儿子,隔壁家的妈妈又得拿你当榜样了,不利于你交朋友了。”
在每次樊登给出建议的时候,他很顺的滑到对方“理所应当”给出的回应,可是我们拿到现实中,往往对方不是这么回应的,怎么办?
套路三:终身学习的鼓励
从70/80/90后开始,我们的父母就一直在对我们说,你一定要学习,学习好才有出息,不学习就去要饭吧。所以我们对于学习有一种延续性的依赖,好像是自从工作了以后(或者是上大学以后)就没有了学习,不去学习了,缺少了学习的我们,总是感觉生活中缺了点什么,总是会做一个共性的噩梦,到了考场上,一打开试卷,我们什么也不会,然后就被吓醒了。
我估计你是有同样的心里的。
这个时候,终身学习横空出世,正好弥补了我们习惯上的缺憾,就好像以前吸烟是为了爽,到了后来,吸烟本身就成为了目的,以前学习是工具,结果现在学习这个工具本身成为了我们的依靠。
而且现行的套路借助了“新东方的套路”,用带有一点段子的话术,给你一种“学习很好玩”的感觉,其实,只有刚刚接触一个领域的“学习”才有新鲜感,才好玩,深入的研究,一点也不好玩。你所有的高中大学的学科,你试着记忆一下,有哪一科是“好玩”的?(除了体育课)
套路四:多巴胺效应
这个是最厉害的,我得细细的讲
举个例子,实验证明,打游戏的时候通关获得的成就感,和火箭登月时候得到的成就感,大体上是相当的。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的数量基本上是相同的。多巴胺就是让你很爽的物质。
我们在听一门课程的时候,每一节课都会有一小部分是说“学会了这一部分,你会得到****好处”,以前是放在课程的后面,现在经常放在课程的前面,然后总结的时候再说一遍好处,这是做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实验支撑:如果有一个获得奖励的预期,大脑就会产生多巴胺,用来诱惑你真的去把这个事做了。这个预期带来的多巴胺,比你真的去做这个事的多巴胺还多。
好了,学一门课的时候,课程老师一步一步的告诉你怎么做,做完了的好处是什么,让你的潜意识“大象”以为你真的去做了这件事,你已经对于做这个事轻车熟路了,你只要去做,你就会成功,潜意识“大象”就把多巴胺奖励给你了,不用你真的去做。
等到这门课结束了呢,你不会去真的去实现课程中教你的东西,因为那头大象偷偷的递给你的意识一张纸条,告诉你“我没有多巴胺了”→“去订阅下一门课吧”。
这个效果类似于万老师说的知识P*o*r*n,举例:动作电影为了让你多巴胺分泌,可以5分钟来一场打戏,这可以叫做动作P*o*r*n;宫斗片为了让你看下去可以一个计谋套一个计谋,一个闪回套一个闪回,详见“鹤唳华亭”,这可以叫做宫斗P*o*r*n;这种用知识带给你多巴胺的,就叫知识P*o*r*n。往回想想,是不是这种“爽”感支持你“学习”和“再买课”的?
等到你真的在现实中碰到问题了,你会发现“哎?你们怎么不按课程里讲的套路来啊?”,你会像前面面对儿子的我一样,怀疑是自己出了错?还是现实出了错?还是别的的郭?
这个时候,你学的知识,反而成为了你行动的阻碍,这就是知识付费的诅咒。
读名人传记也是一样,读完了比尔盖茨,你的大象会以为你真的创立了微软,如果你这个时候正在读大学。。。。。
读完了巴菲特,你的大象会以为你真的年化收益率16%,如果你这个时候正在做投资。。。。。。过度自信会让你尝尝现实的厉害
如果没有读传记,听人讲的效果可能会更厉害。
如何应对?
由于我也是知识付费的爱好者之一,经常也是把3,4个小时的时间花在这上面,所以我仅仅提出我的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1、每天只听1小时知识付费,其他的时间用来实践,用实践的效果去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和适合性。严格区分知识P*o*r*n和现实的区别,不用跟别人比得到的学习时间,那玩意变不了现的。他们是知识的搬运工,只是别运来太多,挡住了我行动的路线。
2、千万别买那些看起来“应该学”的课程,而是买自己能听完的。我经常说,把蒙娜丽莎买回家也不能把你变为达芬奇。知识要为你所用才是你的。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你能做出多少改变,你就学多少课程。
3、承认课程里说的也就是局部知识,也有局限性,也只能作为参考,就像股评家、证券分析师给出的建议一样,如果你按照他们的建议投资赔了钱,你也没有机会去烧他们家房子,所以,试验好使了才是你的,不好使,就注意风险管控吧。
4、遇到问题的时候,回来查字典,如果真的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回到“得到”等等平台去用搜索的功能,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把这些平台的知识做成一个 Royal 版的“百度百科”(当然真正的百度百科有点屌丝了),这样直接拿来即用的知识,也能记得牢。可惜环境限制太多,主要是版权限制,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