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心得体会,226页超越单人心理学:心理治疗中的依恋源自于精神分析,本书中多次提到了精神分析,但是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强调的是治疗师和患者的互动,通过良好的互动达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在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中,心理咨询师往往采取一种无特色的姿态,这种立场有时被称为空白屏幕。在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中,心理咨询师很少进行自我暴露,并会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促成移情情关系的形成。而本书恰恰强调了心理咨询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
第2个体会,第227页:依恋和互为主动性,交汇而又互补的理论。这一节内容主要是对移情、反移情、阻抗和中立全部重新进行了定义。作者认为移情是患者的正常反应,反移情是咨询师给患者的反馈,阻抗被定义为是沟通,而中立被定义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文中处理移情,要求咨询师有足够的包容,有点像人本主义的疗法。而处理反移情,有点像面质技术,但比面质对来访者的刺激更大,需要拿捏的技术更高。
本节主要强调了对患者解离所产生的矛盾体验进行整合。我的理解是患者因为恐惧,所以产生了解离,而解离出来的体验和自己真实的体验又矛盾。咨询师需要给患者提供包纳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将解离的体验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第3个体会,242页:互为主体性对临床技能的贡献。我的理解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患者互相进行移情和反移情,咨询师还进行自我表露,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治疗的场域。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咨询师需要分裂出来的第三方视角,对整个互动进行觉察。如果没有第三方视角,也就回到了患者的老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第二次伤害。这里说的自我表露,是咨询师把自己对患者的感受说出来,这种感受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反面、批评性的,这就需要咨询师有高超的技巧,并且有修复关系的能力。正是通过关系不可避免的破裂和随后的修复这种的重复体验,咨询师和患者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第4个体会,251页:互为主体的视角,对依恋理论的贡献。我理解是:互为主体性理论填充的依恋理论里大部分没有充分发展的临床方面。反过来依恋理论对互为主体性理论在发展和诊断维度上的深化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