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老山羊:
好,现在讲第十一品、第十二品。金刚经呢,它一层一层深入的,这个地方叫校德。校德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层一层地深入。比如,前面讲到过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来校量。这里就用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这个又是比这个翻了无数倍,所以这个量就是算数没有办法计算了。
用恒河沙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没有办法计算。用这么大的数量来布施,他的福报当然很大。但是,佛陀在这里就强调了,为众生解释或读诵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这样的功德比刚才讲的数不清的恒河沙数的七宝供养的功德,要大得多得多。在这个地方就说明法的重要性,也说明金刚经的般若智慧、般若空慧的重要性。
这里边就是说,以四句偈来布施的人,就与有佛在注视是一样的,能够成就第一稀有之法——他把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叫作第一稀有之法。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智慧,得到这样的般若空慧,那么比你得到无量无边的七宝、财宝、财富,要重要得多。
因为你能成就这样的法,就跟你见到佛是一样的。因为你见法了嘛,见法就见佛了嘛。那么,我们可以做个比较的,比如说你生生世世——别说你这一辈子——你生生世世得到无量无边的财富,哪怕今天全世界的财富都是你的——别说全世界,其他世界,他方世界,整个宇宙的财富都是你的——也没什么用。因为你享用不了多少年。几十年以后,大家都两腿一伸,都拜拜,都走了,你占有这些宝贝,占有这些财富,又能有多久?
所以,人世间的福报,包括人天的福报——那天上的福报就更大了,比人间大无数倍啊,也是算不清啊——但是这样的福报,跟你的解脱,跟你见法,跟你得到般若的智慧相比,那也是没有办法比,它毕竟是暂时的。
我们真正见法、开悟、解脱,我们所证到的,那叫法性身。前一品好像我漏掉一些,没有讲得太多,就是那个讲到——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这个就是讲到菩萨的法性身,因为真正解脱开悟的,他得到的是法性身。法性身,我们众生看不到。
它也没有办法用数量来规划,就是说非常地大。但是这个大,它也是空性的。非身,非就是否定它的实在性——非就是不实在的——非身就是空性的,所以假名施舍,叫它大身而已。所以这样的法性身也叫非身。但是因为法性身是菩萨的悲愿力,他的功德啊,他体证这个法性而显现的,所以这种法性身是尽虚空、遍法界,你不能说我们用肉眼来看这个,看不到的。
那这样的法性身它本身没有生命的限制,它没有什么寿命的限制,所以能够真正是大自在、大解脱,也不会有生死的轮回。这样的苦啊,是没有了。
这里讲到塔庙——如佛塔庙。前面是——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这个就是谁在讲金刚经,哪怕只是讲四句偈等,天人阿修罗都供养你,就如像佛在一样的。如佛塔庙,这个佛的塔庙也是表法的,塔就是代表法。我们见到塔,就像见到法一样,你对它要尊重,就这个意思。因为佛陀时代是以佛为主,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主,因为佛活着嘛。所以,法都从佛处,佛为法本。
有佛在。因为有佛才有法嘛。然后佛灭度以后,那就是僧闻佛教的时代。僧闻佛教的时代,大家都以僧团为主,以僧团为核心,有僧人即有法,所以这叫法身慧命,续佛的法身慧命。有僧团,有僧人,那他就可以代表佛说法,那是是那个时代。到了大乘佛教的时代,我们现在是大乘佛教的时代,就,三宝啊,转移为以证法为中心。
就是说有法宝的存在,就等于以前有佛、有僧人,是这样的。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个经典,就是般若的经典。经典所在之处,就像有佛在一样。这个就是法,经典就是代表法嘛,代表佛法。有佛法在,经典在,就像有佛在一样的。
嗯,第十一、十二品讲完了。
若尊重弟子,这个“若”就是“及”——古文啊,否则这里不大好解释——则为有佛及尊重弟子。尊重弟子就是佛陀的身边、受人尊重的这些大弟子,有名的大弟子。他们在佛陀时代也一样为众生讲法。佛陀对他的弟子要求很高,他锻炼他的弟子,都是让他们出去讲法,跟众生接触,讲完以后回来汇报,汇报以后再出去讲。而且一开始是两个两个出去讲,后来佛陀觉得两个人浪费。一个一个出去,所以可以讲更多的地方,能够度更多的众生。当然,那个时候,出去讲法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佛陀时代,印度有些边地——野蛮的地方——那些人都很野蛮,他们根本就听不进你讲法。所以你去讲,那边有其他的宗教信仰,可能会辱骂你,可能会打你,甚至有的弟子就被打死。所以出去讲法,不是那么容易的。佛陀当时训练他的弟子,就是这样。包括他自己的儿子罗睺罗,一样的,一样要出去讲法,去跟众生接触。
这两品——十一、十二品,就是说明法的重要性,说明金刚经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明我们平时奉持、受持、读诵金刚经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对整个金刚经、整部经典,要花大的功夫,去读诵。读诵的目的是理解,理解的目的,是得到它真正的般若智慧,这个才是重要。所以这两品讲的就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