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地形篇”,曹操注:“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地形是作战的关键,所以作战前,要先熟悉审查地形,才是“立胜”之道。
张预注:“凡军有所行,先五十里内山川形势,使军士伺其伏兵,将乃自行视地之势,因而图之,知其险易。故行师越境,审地形而立胜,故次行军。”
五十里之内,斥候先去打打前站,有没有敌人伏兵,然后将领要亲自去查看地形,知道地形险易,哪里可以作战。
李世民打仗,每战必亲自去查看地形,甚至观察敌营,多次遇到危险,他也绝不吧这活派给别人,一定自己去。因为一切答案都在现场,“现场有神灵”,只有到了现场,才知道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兵,一路打好腹稿,作战时就胸有成竹。
三国时率军攻灭蜀汉的魏国大将邓艾,出身贫寒,曾在屯田部队里当一个看管稻草的小吏,他很有才学,又喜欢军事。每到高山大川,便四处勘查,谈论哪里可以宿营、哪里可以设伏、敌人会从哪里来,周围的人都讥笑他,他也毫不介意。
就像画家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看见什么都在打腹稿,邓艾是搜尽奇峰打演习,看到什么地形他心里都在演兵。这样平平淡淡过了二十年,终于被提拔当了一个管理屯田的典农都尉的小官,有机会去洛阳汇报,见到司马懿,一次谈话,就改变了命运,进了太尉府,最后建立奇功。
下面讲“六形”,六种地形: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有六种基本地形:通、挂、支、隘、险、远。
1.通形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梅尧臣注:“道路通达。”四通八达之地。
杜佑注:“俱在平陆,往来通达。”都是平原地带,往来通达便利。所以我来得,敌人也来得,谁也挡不住谁。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遇到这谁也挡不住谁的通形,如何作战呢?就是占据视野开阔的高地,占据向阳面,并保障粮道的畅通,这样作战就比较有利。
曹操注:“宁致人,无致于人。”我占据有利地形等他来,或引他来,别到他那儿去。
杜牧说,“通形”,是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可能有敌人来。要先占据高处、阳面,不要让敌人先得。而我后至。因为这平原地区找一处能驻下大部队的高地不容易。
“利粮道”,如何利粮道呢?就是在关键的要冲地方,修筑堡垒或甬道,把粮道保护起来。甬道,就是两边筑墙的通道。刘邦和项羽对峙,刘邦就是靠修筑甬道连接敖仓,保障粮食供应。
张预说,先处战地以待敌人,则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但是我占了有利地形等他来,他老不来,我天天要吃饭,所以必须保证粮饷不绝,然后才有利。
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再补充说一下刘邦和项羽对峙的大结局,刘邦占了粮道,每天吃饱。项羽则粮道被汉军截断,供应不上,饥疲不堪。所以项羽同意讲和,划定楚河汉界。等项羽签完合议一撤兵,刘邦马上撕毁合议“击其惰归”,就在垓「gai」下把项羽打得乌江自刎了。
原文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2.挂形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形,叫挂,就挂了。杜牧注:“挂者,牵挂也。”这牵挂不是惦记,是有东西把你牵扯住了、挂起来了。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遇到挂形,要看敌人有没有防备。他若没有防备,则出兵突然袭击胜他。他若有防备,我们攻击不能得手,就进退两难。
杜牧注:“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交错,动有挂碍也。往攻敌,敌若无备,攻之必胜,则虽与险阻相错,敌人已败,不得复邀我归路矣;若往攻敌人守险阻,邀我归路,难以返也。”
地形险阻,如敌人没防备,我们去突袭得手,敌人已经败了,地形也就对我们无所谓。如果敌人有防备,攻不下来,敌人就会断了我们退路,我们恐怕就要挂了。遇到这种情况,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有援军来救,万事大吉;二是拼死一战,以图万一,但拼死的结局基本上是全部战死,否则那就不叫挂形了;三就是得认输投降。兵法不教投降,是个大问题,该认输的时候不认输,那就只有送命了。
这挂形,你不能去,去了就回不来, 百分之九十九回不来。一旦被断了退路,那就是绝人之路。
3.支形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敌我双方处在隘路的两端,谁先出动,就对谁不利,这就叫支形。
比如两军之间相隔一个峡谷,谁去攻打,都要经过峡谷,就容易中对方埋伏。或者两军隔河对峙,谁要进攻,都得渡河,这就给对方半渡而击的机会,所以谁都不想先进攻。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遇到这种支形,敌人虽然利诱我,我也不出击。我们应引军离开,让敌人出击,出了一半我们出伏兵再攻击他。
前面我们学过那个战例,楚晋交战,晋将阳处父子与楚将子上夹泜「zhī」水而军。阳处父子想让楚军渡河,半渡而击,于是退军一舍。子上也想到了半渡而击之计,要诱使晋军渡河,他也退军一舍。大家想到一块儿去了,相互都不中计,越退越远,没意思了,干脆各自 退回国内去了。
这也是一种支形,支形就是谁先出击对谁不利,所以都想引对方先出击,又相互都不上当,干脆就打不起来,各自回家了。有人会觉得这算什么兵法呢,都没打胜仗!
其实兵法最重要的,不是打,而是不打。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什么会损兵折将呢?就是因为我们打了。
如果不打,就不会失败。
不打,永远有机会打。打败了,死了,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
所以孙子讲先胜后战,赢了再打,没有赢就不要打。可见打的情况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选择不打。打,就一战而定,仔细看看那些重大的战例,比如周亚夫平七国之乱,都是“不战而等,一战而定”。
学会等待,学会不打,才是真英雄。从头到尾,是电影里的英雄,为了电影好看。
真英雄都懂得一个最通俗的道理——不作死,就不会死。
原文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4.隘形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隘”,就是狭隘。“隘形”,曹操注:“隘形者,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两边高山,中间有谷,我若占了,敌人只有一条路可以进来,我守住谷口,他就没法攻击我。
遇到这种地形,如果我军先到,“必盈之以待敌”。盈,就是满,像把水装满一样,兵力部署要把山谷填满。怎么填满呢?就是两头都要布阵。曹操说“前齐隘口”,阵地与隘口平齐。隘形一前一后有两个口,两个口都要与隘口平齐布阵,这样敌人才进不来。
若敌人先居之,盈而匆从,不盈而从之。
如果敌人先占了隘形,盈之以待我,那就别去。如果他只占了一头,或者没占隘口,那咱们就攻进去。因为如果他没有把守两头,他就没有地形,胜败就取于敌我双方,而不取决于地形了。
前面我们学过韩信破赵之战,赵军没有守井陉口,韩信就大摇大摆通过了。
5.险形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险形”,就是险要的地形,易守难攻之地。我们如果先到达,就占领高处、阳面以等敌人来。这是要先抢占制高点。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匆从也。
如果制高点被敌人占了,咱们就不打了,撤。
杜牧注:“险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为,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人先据之”,不可以争,则当引去。阳面,南面之地,恐敌人持久,我居阴而生疾也。若于崤[xiáo]渑[miǎn]而遇敌,则先据北山,此乃是面阴而背阳也。高、阳二者,止可舍阳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阳。孙子乃统而言之也。
敌人占了险要地形,不是人力能攻下的。明摆着打不过,咱们就不要打,引兵撤退,他若来追,他就离开了险要地利,我们就可以设伏兵打他。他若不来追,那就让他自己在那山上待着吧,咱们回家了。
6.远形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远形”,指敌我相距较远。敌我相距较远,兵力又相当,则不宜主动挑战。
杜牧注解说,比如我与敌垒相距三十里,如果我们去攻打敌营,走了三十里大家都累了,是我劳敌逸。如果等他们来挑战,我们就以逸待劳了。
如果你一定要战怎么办?杜牧说:“欲必战者,则移相近也。”你就把军营往前移。
杜牧这是自己想象,孙子没给这解决方案。他只是原则性地讲远形特点,具体解决方案,只有上了战场才知道,每一地、每一战都不一样。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这就是六形,地形之道,是将领的至关重要的重大责任,不能不知道。
打仗,我们都愿意鼓起必胜的信心。但对于将领来说,“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知道自己失了先机,丢了地利,就不要打。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会失败,盲目去打。诸葛亮的中国梦,就是统一中国,所以他明知自己国力不如魏国,还是矢志不渝,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但每次他一旦看到胜机已失,马上撤兵回家。
世上没有“必胜”这回事,我们要追求的,是“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