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看上去是在阅读,然而内心的情感探照灯其实只是在字里行间找认同感,寻找评判中的自尊加持,寻找只吻合自己期许,令自己心安断言结论。当我们内在的视线因为这样的心理诉求而聚焦在文章的结论性语句上时,文中的逻辑,材料遍都成为一片模糊的光点。
缺乏思考的阅读其实很多时候跟看电视没有太大区别,我们的指尖划过屏幕、文字一行行流淌过我们的大脑,正如一桢桢电视画面,而内心固着的东西任然固着,无视的东西依然无视,模糊的东西依然模糊、经验和知识之间的鸿沟仍然长存,于是再好的文章,也是道理穿肠过、执念心头坐。稍微好一点的,则也常常留脑不留心,因为缺乏深度介入的阅读,只不过是符号记忆,并没有和内心的深层结构整合,一到临事,还是原来的一套自动模式。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要改编自、但常常会忽略我们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如果一味的在理性成面,则感性情绪成面就容易不配合、甚至能导致整系统坍塌,所以需要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与是对大脑有意思的观察。
需要在生活中有大量的自我观察以及觉知。当你带着觉知做的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是你自己的上神,因为你知道为什么要做、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同样、当你在生活中大量的带着觉知去思考我们阅读过的书籍以及思考维度的时候、你将快速进步也会有意识的不断迭代你每一天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他人说的;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就已经是你在突破的第二个成面、就是养成习惯。
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罗永浩的一次访谈,采访人员问他的成长速度为什么很快、尤其是做手机的那几年、不是科班出生但是做的事情和带的团队能做到如此优秀与高效、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他分享了一个点、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他做企业的时候、曾经非常的痛苦、也面临了许多关于专业和管理上的问题、他思考了自己从小很爱读书、读了很多书还是无法解决问题,他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书中的黄金屋难道只是让自己打开了视野吗?然而他也发现了书是书、他是他。有的时候阅读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观点和方法太好了、但是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用的时候、常常忘记,以至于还是无法解决与迭代根本问题。于是他开始尝试把书上的内容一点一点记录下来、时常让自己拿出来看并尝试把这些小方法用在解决问题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慢慢他发现真的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让自己养成理论与实践过程的一个好习惯,后面他开始把这个习惯带入团队中、要求手下的管理层人员每周每人要读2-3本书关于专业或管理的书籍,并且把这些书中认为值得参考和有用的部分提取出来、一起探讨和头脑风暴、然后不断的在里面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部分然后不断的尝试。
所谓的整合与创新、我相信也是在大量的实验和测试中以及借鉴中再生发出适合当下的自己、我们都相信只要是我们遇到过的问题、必将有人遇到过、也一定有人把这些都解决了、而书籍以及思考会带我们进入新的视角以及有机会去改变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及工作。
这大概是所谓读书最直接且成本最低的有效方式吧。
阅读+思考+践行+复盘总结=知识改变自己。
缺乏思考等于旧有的重复也就只有旧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