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醒客
微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很多信息交流都通过微信传递,如文字、图片、语音等。但是微信的问世是基于手机的,就是说手机是微信他妈。由于手机的屏幕尺寸远小于电脑,正因如此,微信对图片(包括照片和其他图形文件)的要求便不高。而目前新出的手机,厂商为了吸引买家,对拍照功能中像素指标的追求越来越高。一张照片从早先的几百K字节到目前的几千K(1000K为1兆,称1M)字节,并且还有继续增加的势头,当通过微信传输照片时,对微信数据传输是极大的挑战。微信采取的对策则是“格杀勿论”,对于所发送的大存储量的照片一律加以压缩,所以当你把所拍摄的几千K存储量的照片发给对方的时候,通过微信的压缩,在接收端收到的通常只有几百K了。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原图”了。
但是,仁慈的微信还是为需要原图的用户留了个口子,允许这些用户发原图——只要遵循微信规定的操作方法就行了。
什么人会需要原图呢?通常有几种情况。一是接收到图片后放在电脑或电视等大屏幕上欣赏的用户。小存储量的图片无疑会有模糊、细节不清等瑕疵,看得很不“过瘾”。其二是有图片处理需要的人。比如截取图片的某个局部,并做放大等各种技术处理。其三是有保存需要的人。比如对某张珍贵的照片,不知道将来会做什么用,但是希望保留尽量多的图片信息。要知道,图片放到网上出售,那可是按存储量的大小来算价钱的。
从上面介绍可以看出,需要原图的用户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在手机上看看就满足了,所以微信的压缩发送方法既减轻了传输的压力,也减轻了手机存储的压力,是个明智的做法。
一般的发照片方法是先在相册或图库里选择若干张照片,然后进入微信,选接收人,再点发送,照片就发走了。按这样顺序发出图片的均非原图。如果要发原图,你先要选接收人,然后点击屏幕右下方的带圈的“+”号,根据跳出的画面选照片所在的位置,通常在“相册”里,那就点相册,然后勾选需要发送的照片,选完照片后,勾选屏幕下方的“原图”,再点击“发送”。按此顺序发出的照片就是原图了。目前每次允许发送的原图数量是有限制的,目前是每次限9张。
所以发原图的意思是:发送端和接收端得到的图片是完全一样的。
原图和微信接收的非原图还有一个重要的差别。一张拍摄完成的照片均含有“EXIF信息”,该信息是对照片最重要的描述,其中包括拍摄时的设备名称(型号)、拍摄时间、焦距、光圈、感光度、所在的地理位置等数据,这些信息可以在“属性”栏被读出。可是通过微信接收的非原图照片,EXIF信息被抹去了——除非你发“原图”。
有时候,接收到的图片的存储量很小,似乎并非原图,但是对方坚称是用发原图的方法发的。这样的情况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发送端所发的照片是从微信接收下来的,并非自己的手机所拍摄,所以你所存储的照片已经并不是原图了,当然发给对方后,虽然接收端和发送端是一致的,但是收、发端的均非原图。这种情况下,只有追根溯源,向拍摄者求取原图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