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读书,永恒的话题。
曾经,一度认为自己是爱书人,爱读书人。正如引文所说,如果一段时间不读书,便会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
然而,随着手机、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种书籍排行榜,书单,读书笔记迎面扑来,突然变的有些不知所措。看着那些写手关于读书的种种分析,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读书了。网络上的书单推送每天都在递增着,要读的好书太多了,我要怎么办?
罗振宇抓住时机,推出《逻辑思维》,为忙碌的现代人筛选内容,将观点读给人们听。很多习以为常的观点,都出现了另一种论证,因此吸引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而他推送的诸多优秀作品中,我只读过一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后来又出了很多读书打卡app,领读各种经典读物,一年读几十本,等等。
其实,我很佩服那些号称一年可以多少本书,平均一两天一本,最长一周一本的人,坚持不断,如此循环。为了能激励自己,我也参加过领读打卡活动。每天推送文字十分钟就可以读完,一本畅销书,十天就可以快速读完。当跟朋友聊天,无意提及时,我会很自然的说,哦,是的,我读过,讲的是balabala,然后呢?没有任何感觉,除了知道故事梗概,理论基础,没有一丝共鸣,感受不到作品的精妙之处。
有些书还是要慢下来,一字一字读的。
回想自己的读书生涯,我涉及的书分为以下几类:专业书、小说畅销书、经典文集、个人提升。
专业书,无外乎是工作基础,挣钱的工具,快读不得,虽然不能都记住背住,但关键时刻必须能够翻查。就像我们离不开的主食,碳水化合物,维持我们基本代谢。
经典文集,从最初买的少儿版名著,到书虫中英文对照,到全版,到部分原版。同样的故事情节,在不同时期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很多书年少时读得摸棱两可,云里雾里,十年后重新阅读,才明白作者的深意。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减缩的青少版读物,真的会误导人。当时读了很多名著,真正让我喜欢的很少,不明白这种书怎么会成为名著流传。而当我多年后有机会重新阅读全本时,才感受到它的魅力,明白它作为名著的价值。因此我建议,如果让小孩子读书,直接跳过这种青少版吧,与其读随便吃这些压缩食物,不如等等,舒舒服服的细嚼慢咽吃一顿大餐。
小说畅销书,说实话,这类读的最多了。目前基本翻拍的所有影视剧,很多年前,我都看过了。说起读这些小说,我都会很快读完,而且都是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看。虽然这类东西有营养价值的很少,像零食一般,但是谁一辈子能拒绝零食呢?偶尔吃吃,身心愉悦,但是,如果把它当作主食、正餐,占据人生太多时光,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个人提升,各种鸡汤、励志、高效工作等等书籍,像咖啡一般。有的人耐受无感,有的人一喝就胃痛,有的人每天一杯,雷打不动,并不是每人都需要的。但是再怎么喜欢,也有量。咖啡一天一杯足以,这些书也一样。
网络手机,给我们提供多种读书途径,但是到底怎样读,还是由我们决定。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快速阅读,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一字字咀嚼。正如美食一样。天下美食千千万,总有你最爱的与厌恶的。
本来想认认真真写一篇,最后怎么又跟吃的联系上了呢?
哎,吃货本质。
谁说的,唯有美食与读书不能辜负?此言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