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常常感到不快乐?
你会说,因为我没有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家境,没有遇到好的爱情……所以我不快乐。那么,很多人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财富、地位、爱情、家庭、健康,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会不快乐?
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丢失了最初的自己,那个像婴儿一样简单、纯粹、美好的自己,我们担忧太多,顾虑太多,我们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复杂,我们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总是跟别人攀比,要符合社会加在我们身上的各种角色安排……所以,我们时常感到疲惫,感到焦虑,感到不快乐。
我很赞同张德芬在她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对于“快乐”与“喜悦”的解释: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它的过程是由外而内的,一旦那个令你不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会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你一旦拥有了喜悦,外界是夺不走的。
“爱、喜悦、平和”,就是那个像婴儿一样纯粹的最初的自己(书里用的词是“和平”,但我觉得“平和”更贴切),而我们此生汲汲以求的,一直是这三个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词:爱、喜悦、平和。
但是,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本真,转而向外界寻求身份认同,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满足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中国人没有安全感——漏洞百出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机制、信仰的缺失、价值观的单一,让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充满了焦虑感。
从前的我,没有内心修行的概念,只是遵循自己的本性,时忧时喜,时嗔时怒。有时候会感叹丢失了自己,不知如何找寻回来;有时候会钻进一种负面情绪里,很久都出不来,任凭自己挣扎、愤怒、忧伤、怨恨,无能为力……
后来终于明白,人的心也是可以修炼的,就像我们锻炼自己的身体一样。你不断给予它正面的能量,“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它,心也会渐渐变得温暖、强韧,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仅可以令自己保持喜悦,还有能力感染周围的人一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