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秋节,可是我想写的东西和节日没有任何关系,我还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一直都是如此,内向,安静,不爱交际,不懂表达。我曾经很不喜欢自己的这些特质,觉得这样的性格就是有问题的。当然,这种讨厌不是我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喜好而得出的结论。
上学的时候还好,即使一天不说一句话,老师同学也都会觉得那是因为你学习足够努力,连说话的时间都省下来用作学习。而且由于学习还算用功,或者在某些学科有点天赋,所以我学习成绩还挺好的。成绩好,在学生时代是一个很大的保护伞,即使你有再多的缺点,只要学习成绩好,那些缺点都可以被屏蔽掉。
所以尽管我上学时也不太活跃,但整体来说还是快乐的。
毕业之后就不一样了。进入企业工作,周围都是不认识的人。这些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许多年,一个个都显得很成熟老练。像我这样一个对社会几乎一无所知的人,和他们一起时就会显得特别傻气。
记得我实习时,和另一个女生进入了同一个大的部门。那个女生性格活跃,也相对比较“社会化”一些,所以能够比较快地和大家达成一片。但我非常拘谨,说话做事总是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所以半年都没有真正融入部门。半年后,我把这种无法融入部门的原因归结为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离职了。
刚工作时如此,工作几年后的我,仍不见得就有多大的改善。开会时,除非有必要发言,否则我大多保持沉默;聚餐时,我更愿意微笑着听别人开玩笑聊天,或者干脆看手机;K歌时,如果感觉在场有让我感到不安的人,我甚至会一首歌都不唱……
我曾经非常担心自己这样的性格无法在公司长久地做下去。我太沉默,太不会来事。我之前的上级也和提过,说希望我能更开放一些。说实话,我自己也希望能够更放松、更开放一点,但理智和行为是没有办法完全同步的。
我当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我工作年限增加一点之后,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加熟悉,对工作也更有胜任感,于是内心紧绷的弦也能稍稍放松了一些。加上我中途谈了一场恋爱,那时内心状态比较好,其他人也会觉得那时的我变了。
不过我一直都清楚,我还是那个内向又沉默的我。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大概是我内心力量比以前强大了,表现于外在,就是没有那么畏缩了,整个人会有了底气。这当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那是在我经历了许多挫折、穿越许多痛苦之后获得的意外奖赏。
记得武志红说过一句话,大意是, 内向其实是对内向者的保护。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内向,是因为他在用内向的方式保护自己。我不敢说这种说法对谁都适用,但放在我身上,我觉得是很合适的。这也是我近期越来越认同的一个观点。
为什么内向可以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呢?我有一个简单的事例可以说明。每天中午部门同事都喜欢点外卖。我和另一个女生D经常一起点。一开始我们两坐一个办公室,能很方便地商量吃什么,谁下单,会比较和谐。后来办公室分开了,我发现到点餐时间时,她完全没有动静,于是我就要主动去问她要吃什么,问完之后我就点餐,送到时我再去拿来给她。如果只是一两次这样,我会觉得没什么,但次数多了,对方却似乎非常习惯这种做法了,我就会觉得难受,好像自己被剥削了。但我不懂得表达自己的这种不满,所以我会想要结束这种“合伙”关系,回到一个人决定吃什么、一个人吃的状态。
一个人,不是许多内向者常有的经历吗?但为什么选择一个人呢?是因为和其他人一起时,由于一些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内心不舒服。又因为这种不舒服不能通过表达、协商等方式来获得排解,所以不舒服的感觉会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为了避免自己再继续难受,那就选择离开那个人,一个人待着。
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对自己的内向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不愿意再像其他人一样,用社会的标准来评判自己,认为内向就是不够好的。我内向,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需要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我当然知道应该发展其他更好的方式,但在此之前,我还是会沿用以前的方式,毕竟比起在人群中受苦,一个人的狂欢要愉快得多。
或许这世上还有许多人在为自己不够外向开朗的性格而烦恼,暗中自卑,甚至责备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活泼起来。可是,请在一个人的时候,好好地感谢一下那个内向的自己,因为他并不是不愿意活泼开朗,他只是需要在你还不够强大的时候,用内向的方式来保护你。
我内向,那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