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是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也是中国一年一度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巧夕等。七夕节原本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隆重节日。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在这一天,人们回味着奇妙的缘分,歌颂美好的爱情,更感慨一份历经风雨洗礼的坚固爱情的来之不易。在当今的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剩男剩女的人数也与日俱增,离婚率持续提高,爱情被物质过度捆绑的现象层出不穷。那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伴侣,又当如何使爱情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妨来看一看,一代传奇企业家褚时健与马静芬的爱情,定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褚马相遇
褚时健经历磨难是比较早的,在父亲去世之后,使得作为长子的褚时健,不得不去家中的酒坊里去烤酒,少年烤酒的经历磨砺了褚时健的意志,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善于思考的能力,对他的一生成长可谓受益匪浅。但在随后的生活中,好几个弟弟为了革命事业相继牺牲,在他不到23岁时,母亲又因为腿上的毒疮不治而逝,经历了太多苦难与生死的褚时健,性格逐渐变得有些内敛,将心思全放在工作上、寻求精神慰藉,当然也造就了他沉默寡言的个性。同时,褚时健在婚姻方面也始终不如意,对于他而言,如果不是很动心也不会轻易地去追求姑娘,直到遇见马静芬。
马静芬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贵的家庭,马静芬的母亲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她的父亲早年则是兴文银行上海分公司的襄理。上海沦陷那年,马静芬的父亲带着一家老小坐专机飞回昆明,家庭显赫可见一斑。马静芬在家里的女儿里排行老二,按云南人的说法,老二通常性格别样一点,家里人都说:二小姐不好惹。其实除了天生有个性有主见,还在于家里孩子较多,成长环境较为宽松,父亲也基本不管孩子,这使得马静芬从小养成了独立倔强的性格。
在马静芬十五六岁的时候,父母为她订婚,看中了娘家的一个侄子,马静芬断然拒绝了父母包办的婚姻。在1950年又不顾家人反对参军。退伍后被分配到了昆明附近的呈贡县中心小学教书。在学校里,我行我素的马静芬周末经常请假,被学校的领导经常批评。彼时的褚时健,恰好在玉溪地委宣传部工作,时常要带着工作组去下面检查工作。1954年,他在玉溪地区开展小学整顿工作,在校长汇报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时,“马静芬”这个名字被频频提起。褚时健明白了:这个女老师,就是校长认为最不听话、最不守规矩的老师。好奇之下便翻开了马静芬的档案,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份字迹清秀、思路清晰的自我介绍。多番“考察”后,褚时健就喜欢上了这个浓眉大眼的姑娘:说话做事利落爽快、原则性很强。23岁的姑娘也是情窦初开,心想“一个党员,应该不会错吧!”于是,恋爱一年后,两人正式领了证。
相濡以沫,共担风雨
婚姻生活开始了,却是一地鸡毛,马静芬不仅要适应和自己生长环境完全不一样的褚时健、协调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还得和褚时健的弟弟褚时佐一起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马静芬眼中,丈夫褚时健是不着家的,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没多久,马静芬怀上了大女儿褚映群,但她想象中来自丈夫的体贴却全都没有成为现实,多年后,马静芬依然有些不原谅当时褚时健的粗心:“我让他去帮我买鱼,他竟叫我去食堂吃!”马静芬做手术的时候,褚时健也因为重要会议而未能陪她,使得马静芬心里倍感委屈。
不过,有时想想这些小磕碰对于普通人其实是幸事,起码这意味着生活无大事,而在真正的大风大浪面前,却显得不起眼得多。
1957年开始的反右运动,一大批知识分子与干部被打成右派,无数个家庭被牵扯进去,这其中,也包括褚家人。作为玉溪行署人事科科长的褚时健,被任命为玉溪地区政法系统的“反右”小组副组长,因对“乱化右派行为”表示不满和抵制 “专员吞噬国家资金”,被错误打成右派,褚家不可避免地卷到了时代的潮流中。
当时,许多右派的妻子都选择了和丈夫离婚、以求自己和孩子的安定,但是马静芬从来没这么想过。马静芬虽然有时因褚时健情感上的粗心而生气,却也觉得眼前的丈夫却是一个正直、沉稳、可靠的男人,至于“右派”身份,马静芬毫不在意,“我不能做落井下石的事情。”她后来回忆道。马静芬后来毅然决然地与褚时健相聚在一起,一家人在条件艰苦的农场生活异常艰辛,还面临着政治方面的压力。
褚家经历的波折和艰辛已经无法言说。褚时健曾这样描述那些年的生活:“我从一个农场换到另一个农场,三四年间换了3个农场,一家人的命运被别人牵着走。有什么办法呢?那个年代,没有几个人能自主命运。我们待过的每个地方,地名其实不重要,对我来说,那些地方只代表了一个词,苦挨。”但褚家人依旧苦中作乐,相比其他右派家庭怨天尤人,褚家显得很豁达。
后来,褚时健被摘去“右派”的帽子,在曼蚌糖厂和戛洒糖厂当副厂长,主导生产工作,虽然未能回到政治队伍中,褚时健也自得其乐,在文革斗争激烈的时代,糖厂效益逐年增长,褚时健功不可没。而马静芬作为妻子,除了工作,更是褚时健的贤内助与情感支柱。两个人历经风雨,更懂得了珍惜彼此与理解彼此,感情也日益牢固,使得以后在遇到更大的磨难时,这份坚不可摧的感情,成为了再造辉煌的力量之源。
跌落谷底,再造辉煌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短短十几年,便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帝国。和作为厂长的褚时健锐一系列锐意进取、雷厉风行的改革是来不开的。 1990年,褚时健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褚时健成为名符其实的“亚洲烟王。”
但随之而来的“经济问题”,使得二老又一次跌入谷底,并永久地失去了自己的女儿。
2001年5月,身陷囹圄的褚时健保外就医,回到玉溪家中和马静芬重聚。从2002年,七十多岁的两位老人决定在哀牢山种橙子,许多人以为两位老人种橙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的消遣之举,殊不知褚马二老已下定决心干一番事业,在来日无多的生命里,再造辉煌。当时云南的农业用地几乎都是靠天吃饭,而在烟草行业磨砺多年的褚时健却知道科技、专业、人才方是关键所在:老两口拿出了全部积蓄,再向老朋友借来500多万,一股脑都投进去了。
70多岁时,马静芬又被诊断出直肠癌。被送进手术室时,马静芬什么也没想:“没想橙子,那时候未来是什么样子也不清楚。老头子么,更不用我担心。我自己?也没想,也没觉得害怕。”手术后,她又出现在褚橙基地里,和老伴儿一起设计、建筑褚橙庄园。功夫不负有心人,褚时健夫妇打造了励志橙——褚橙,大获成功。2012年,褚橙基地的产量突破万吨大关。2014年,褚橙销售额1亿元,纯利润7071万元,褚时健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橙王。而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二老能体会,褚时健费尽心思培养果树,马静芬患病之躯全国到处跑销售,方开创这褚橙辉煌。
2015年12月,马静芬为圆褚时健年轻时期的“酿酒梦”,创立了褚酒,这其中难道不是马静芬对褚时健大爱无言的一种体现么。马静芬,在褚橙与褚酒相继成功之后,也华丽地完成了“褚马氏”到“马静芬”的转变,马静芬2017年,已经85岁的马静芬,首次入选中国商界女性领袖50人,成为当代最为优秀的女企业家之一。
“下辈子还嫁给你”
2019年3月5日,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中国烟草大王、褚橙创始人、褚酒精神领袖——褚时健病逝玉溪,这位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体制“碰撞不断”、人生大起大落”、极具争议与传奇性的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带着所有的荣耀与苦痛,豁然一笑、与世长辞。享年91岁,
3月9日上午10点,褚时健的追悼会,在玉溪市殡仪馆举行,无数人自发前来参加。
褚一斌与马静芬进行了发言,褚一斌回忆了与父亲的点滴,马静芬对追悼会以及所有悼念褚时健与关心褚家的个人与单位表达了感激。马静芬最后说到下辈子还嫁给褚时健,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马静芬与褚时健的爱情,从诸多的磕碰中选择隐忍与理解,又在人生起伏跌宕中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创造了更大的辉煌,并都活出属于自我的生命价值。或许用《褚时健传》的作者周桦的话说,“这对婚龄60多年的夫妻更像一对战友,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婚姻里,男女方都是被改变的对象:褚时健改造了马静芬,而马静芬也塑造了褚时健的人生。”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将面临着这些困惑:爱情究竟是什么?怎样选择伴侣?如何培养好爱情?等等,美好的爱情对我们的一生的成长极为重要。也许,当下处于焦虑中的我们,可以从褚马爱情中获取一点经验与激励吧。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更祝愿爱情终将成为你我追逐梦想、创造生命价值的重要力量。
亲爱的褚粉,七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