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不给你买包的男人一定不爱你》与《不会PPT就是职场废柴》在同一个信息流里交替闪现,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正在被压缩成一个个二极管开关,我们的大脑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认知降维——从立体思维退化成平面判断题。
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一些类似《秒回微信才是真感情》《没有彩礼那是不爱你》《他人不要的人,你接盘说明你不行》等爆款文章。这些文章使用绝对化的标题,内容则通过极端个案推导出所谓的“普世真理”,评论区更是充斥着“看完马上分手”之类的极端言论。
但是,这样的文章不仅充斥我们的信息流,更受到一些作者、读者的吹捧。这些写作者正在组织一场情感围剿战,把当爱情沦为数学公式。
那些阅读量10W+的情感爆文,本质是用经济学思维解构亲密关系:
他们将"凌晨回微信"设定为满分答案,其他行为自动折算成分数,例如延迟1小时回复=扣20%爱意值,这是锚定效应武器化。类似还有——礼物轻说明你不重视我,更有我迟到你都不愿等我是不爱我论调。
心理学的锚定被一群人玩的透熟,将彩礼金额、礼物价格等具象指标设为"爱的基准线"。
他们用"彩礼=诚意检验公式"压缩地域差异、家庭背景、个体价值观等婚姻变量,把认知和因素进行折叠成是非二极管。
他们还喜欢用幸存者偏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放大自己的观点,比如,专栏作家采访100个分手案例,提炼出《男人爱你的5个铁证》这类伪规律;又比如,某闺蜜因没收包分手→所有不收包即不忠,用极端个案推导普世规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内容对曾受情感创伤者尤其有效——他们大脑中的杏仁核活跃度更高,更易接受"确定性结论"带来的虚假安全感。
二极管写作伤害最大的领域是情感,人人都会参与的男女情感!
某情感平台统计显示,72%的"情感判断题"文章评论区会出现"已分手/离婚"宣言,但追踪发现其中63%的用户半年内会发布"求复合攻略"。
02
在职场领域,二极管写作是另一重灾区。
当《30岁没高薪=能力差》与《不加班=没前途》组成信息矩阵,职场人正被训练成KPI自动应答机器,从多维能力到单一指标。
某职场社群调研显示,长期阅读"二极管职场文"的群体,面对工作变动时焦虑指数高出平均值218%,二极管写作降低了人们反脆弱性。
人们在二极管思维的影响下,出现了归因谬误链,将升职归功于"会拍马屁"(忽略隐性能力),把裁员归咎于"年龄诅咒"(回避行业周期),单一化看待问题,陷入认知误区。
这是二极管带来的思维懒政。哈佛脑科学中心研究显示,人类面对复杂决策时会本能寻找"单一归因",这正是"月薪过万=有某个习惯"类标题的生存土壤。《月薪过万都有这习惯》类文章,本质是商业社会的新型相术——
他们不仅将"早起""读书"等可观测行为符号化,还会掩盖财富积累中的资源继承、行业红利等暗线变量,此外,用可复制的行为模板制造"我也可以"的幻觉。
这是某知识付费平台转化率提升32%的秘诀。
可悲的是,一些人还真的相信自己可以!
03
“二极管写作”的标题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绝对化表达:使用“一定”“永远”“注定”等极端词汇。
2. 片面化推导:从单一因素推导出普遍结论,忽视问题的复杂性。
3. 引发争议:通过极端观点吸引眼球,制造对立和争议。
4. 忽视多样性:忽略了问题的多面性和个体差异。
这种写作方式虽然能快速吸引流量,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客观性,容易误导读者。这种思考需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
写作之路要想走得更远,成为成长的有力武器,必须要深度思考,不极端,价值观要正,而非为了迎合部分人,扭曲观点。
但是,我们无时不在承受二极管思维的侵害,作为一名作者,更需要有多角度思维,作为读者,要对抗二极管思维的侵蚀。该怎么办?
第一,搭建反脆弱写作框架。
变量隔离: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如"PPT能力"只是职场成功的非必要工具,一定要问清楚,你说的内容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有没有过于放大条件重要性。
灰度声明:主动标注结论的适用边界。本研究样本为互联网行业25-30岁人群。这样的声明,是一个自我保护的写作技能,也是让自己知道边界的东西。
悖论植入:在标题中制造思维张力,如《越是追求自律,越可能摧毁创造力》
第二,打破单一思维,建立坐标系分析法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多个条件/因素组成,而非二极管思维模式。
以亲密关系为例,设置XYZ坐标。
X轴=物质投入(礼物、金钱)
Y轴=精神共鸣(价值观契合度)
Z轴=时间维度(危机应对、成长同步性)
通过三维模型替代"送包=爱"的线性思维,如:物质投入高但精神共鸣低=奢侈品式关系;精神共鸣高但物质投入低=合伙人式关系。
第三,一定要进行归因祛魅。
比如,遇到"不会XX=失败"类论断时,立即追问:这个判断排除了哪些变量?(如《不加班=没前途》忽视效率差异);反例是否大量存在?(如乔布斯、王阳明都不擅长PPT);判断者的利益立场是什么?(卖课者鼓吹"证书决定论")
试一试!
04
最后,系统性拆解二极管写作模因。数据透视:斯坦福大学对10万篇爆文的分析显示,含绝对化表达的职场/情感类内容:
分享率是深度分析文的3.2倍
但读者3个月后的知识留存率仅为7%
导致焦虑型咨询量激增42%(心理咨询机构联盟数据)
举案例如下,这些坑就别踩了,从思维底层改变写作模式,而不是取巧。
情感领域的“二极管写作”
《不给你买包的男人一定不爱你》 (通过物质消费来判断爱意,忽视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秒回微信才是真感情,否则就是不在乎你》 (将即时回复作为衡量感情的唯一标准)
《没有彩礼的男人,根本不尊重婚姻》 (将彩礼与婚姻尊重划等号,忽视文化差异和个人选择)
《他人不要的人,你接盘说明你不行》 (以他人的评价作为感情价值的判断依据)
《男人不主动联系你,就说明他不爱你了》 (忽视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将主动联系作为唯一标准)
《女人不为你花钱,就不是真心对你》 (将金钱投入作为情感投入的唯一衡量标准)
《结婚后还和异性有联系,就是不忠诚》 (将社交关系与忠诚度划等号,忽视信任与边界)
《没有每天说“我爱你”,说明感情已经变淡》 (将言语表达作为感情的唯一标准,忽视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男人不为你发脾气,就说明他不在乎你》 (将情绪表达作为爱意的唯一表现,忽视成熟的情感处理方式)
《女人不主动追求你,就说明她对你没感觉》 (将主动与否作为感情的唯一判断标准,忽视内向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职场领域二极管写作:
《不会PPT,你就是职场废柴》(暗示PPT技能是职场唯一重要的能力,忽视其他技能的重要性。)
《月薪过万的员工,都有这一个习惯》(通过单一习惯推导职场成功,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加班的公司,一定没有前途》(将加班与公司前景直接挂钩,忽视了工作效率和企业文化。)
《领导不认可你,就是因为你不会拍马屁》(片面强调拍马屁的作用,忽略了能力和价值的重要性。)
《30岁还拿不到高薪,说明你能力不行》 (以年龄和薪资作为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其他因素。)
《不升职的员工,都是因为情商低》(将升职与否与情商直接挂钩,忽略了其他能力或机遇的影响。)
《不会拒绝领导,你永远是职场老好人》(片面强调拒绝能力,忽略了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跳槽频繁的人,一定没有职业规划》 (将跳槽频率与职业规划直接挂钩,忽视了个人成长和环境变化。)
《没有背景,你永远无法进入大公司》(片面强调背景的重要性,忽视了个人能力和机遇。)
《不会说“不”,你就是职场软柿子》——将拒绝能力作为职场成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其他因素。)
最后想说的是。当我们用《送包=爱》解构情感,用《加班=成功》定义职场,本质上是在用思维的方便面喂养认知——快捷管饱却毫无营养。警惕那些给出绝对答案的人。
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说:"答案就在问题本身被扭曲的那一刻消失。"
真正的写作应当如博尔赫斯的迷宫,让读者在探索中照见自己的复杂性。
-end-
首发公众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