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14,雨。 记我们的第一次共读
第一次共读算是完满结束,虽然只有三人参与(阳珊老师、刘珍珍老师以及我),但是共读的气氛非常地棒。
在共读开始前,我们三人就共读形式、规则、时间、地点做了一个简短的讨论商定,最后结果如下:
共读形式:模仿湖师大的读书会形式,每个人提前进行预习,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主讲人。人少就一人一段,以后人多开始用抽签的方式。
规则:每个人提前预习,预习的时候对于成文的笔记不做要求,当然也可以采用PPT或者WORD展示。但是共读后,每人必须写共读部分的读书笔记,并发群里打卡。
时间:每周三晚自习
地点:刘霞辉老师办公室
今晚的共读虽然速度比较慢,没有完成预期的篇幅,只是读完了导言部分的第一节: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但是就这个话题引出了很多教学感受、教学反思、教学困惑······也引出了很多教学故事、教学烦恼、教学快乐。之前一个人读与现在和大家一起读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读思想会局限,一起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到珊珊和珍珍眼睛里的光芒、面颊上的笑容、最后离开的不舍,我知道,我做这个共读是对的。我们一线老师太需要这种精神食粮的给予,太需要情绪的发泄出口。我们在文本共读的时候,牵引出了很多教学故事,我们不断从中不断地自我认识,不断进行着自身认同,我是收获的,我想,她们必定也是收获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在共读里,我扮演着这“领导者”的角色,也让我在读文本的时候读到了之前没有发现的某些内部逻辑,之前一个人读的时候是分散的,章与章,节与节大概能弄清,但是一节里的内容我真的没有去思考过内部逻辑。然而在读完后,我在做总结的时候竟然自然而然的说出来这条主线。包括在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提到的“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其实是不懂的,却没有去进一步思考,而在共读里,珊珊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我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认识自我应该包括很多:认识自我状态、自我性格、自我教学、方法、有关自我的知识等等。从一开始的诗篇导入,第一自然从作者的教学亲身感受入手,到第二自然段的情感转折,到后面提出教学困惑三原因:学科,学生,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然后接着的几个自然段是层层递进,就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步阐述,实则也是突出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自我认识”才是最根本的,突出这一节的主题——教导自己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