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的变革,拉近了地球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通讯工具的变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家莫名的感到时间过的太快了,都在不停地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什么速度快了、距离短了,反而让我们更觉得还不够快,还不够近?
每天生活中大量信息炸弹集群中,一刻不停的被众多AI后的信息所攻陷,所有人都陷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恐慌,对时间的恐慌,对速度的恐慌,对网络的恐慌……
互联网时代的护士,除了感受到常人的恐慌、空寂之感,还需要面对来自医院、病人家属以及管理层面的各种压力,从入职的那天起,就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了。
护士工作呈现“三高”
做护士培训管理多年来,每天都在与不同年资、不同层次的护士交流,除了了解大家的学习需求,很多时候总在倾听大家的倾诉,病人多工作量大,夜班多,学习培训考核多,工作忙无法兼顾家庭,护士长安排的任务重……
如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当下医院护士群体的现状,在人力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护士需要应对各种高负荷、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任务,打针输液计价收费,灌肠导尿康复训练,吃喝拉撒翻身拍背……无所不能的护士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锻造出来了。同时,护士的心理问题及表现也随之出现。护士的心理及体力负荷随之日趋繁重,导致“职业倦怠”现象更加普遍,常见护士有失眠、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易激惹等症状。在离职护士群体中,约79%的职业病为失眠,主要与护士不规律的工作与作息时间,生物钟完全被破坏有关。
其中,有部分护士因无法忍受高强度工作,选择了辞职,权威调查机构在对已离职护士的样本数据分析中显示,45.8%的护士因为工作压力大选择离职,42.3%的护士因身体原因选择离职。可以看出,护士群体中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年轻护士心理问题凸显
美国、日本的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提出了身心衰竭综合症的概念,即医护人员因心理能量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的以极度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症,具体表现为自卑、职业厌恶等,会导致部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失衡,心态偏差,甚至人格异常,身心疾病多发。这类心理失衡必然会大大削弱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对患者和护理工作失去热情,只消极被动地去执行医嘱,极易造成工作失误,出现医疗事故,为患者服务,为治疗着想的工作热情会受到严重挫伤。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护士逐渐成为了新生力量,从工作意愿层面上,她们或许为了遵从父母的意愿,或许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许是为了赚点零花钱,相比于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的“80”后护士,缺少更多对艰苦生活的历练,缺少更多对护士职业的理解,缺少了更多对生活危机的体验,缺少对工作困难和压力的抗性,从而导致在工作重遇到困难、较大压力而无法自我调适。
“80”后护士目前所呈现的则是由于“二孩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80”后护士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由于家庭原因、身体原因,导致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精力、体力严重缺乏,常常出现了“力不从心”,也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护士需要心理疏导和减压
通过对在职护士的问卷样本数据分析,护士“对心理疏导、精神减压需求程度”有86%的护士表示“需要”,其中35.3%的护士表示“强烈需要”。74.7%的护士所在单位没有“心理疏导、精神减压等措施”。65.4%的护士认为工作压力来自“护患关系”,50.7%的护士认为主要压力来自“工作要求高”。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86%的护士需要心理疏导和减压,同样,近80%以上的医院并没有提供心理疏导和减压干预措施。看到这些数据,作为护理培训管理者感到汗颜,一来为自己的失职倍感惭愧,二来出于对护理同仁的同情。其实,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在接手护理教育培训工作时就已经意识到,并开展了很多方面的工作。
疏导减压,需要护士的主动参与
谈到为护士疏导减压,就需要让护士对心理学知识有所了解,我们先后开设了护士心理课程学习班,特邀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定期授课,护士的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但仅停留于理论学习层面,缺乏实操,导致对护士减压效果不明显。
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不会干涸。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巴林特小组活动在很多医院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今年,首先在新护士群体中开展了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引导、倾诉、交流、分享等形式,让更多新护士主动参与巴林特小组活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减压,重获新能量。
“拯救一个人生命是英雄,拯救一百个生命是护士!”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护理,理解护士,支持护理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