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第四章的结论是我们对伴侣的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对爱人和好友做出的评判,既可能促进也可能损害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而这个评判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也就是说我们以为我们认识的那个伴侣可能完全不是真实的他。
有点恐怖哈,夜夜厮守的人若说你不认识他,任谁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吧?!真的,在科学的照应下,我们都可能在携手的一路上掉进过许许多多的坑,可能是先天的认知偏差给我们挖的,可能是童年习得的理解直觉给我们挖的,可能是不知从来哪里来的信念给我们挖的,可能是习得的人际互动模式给我们挖的。
我们认识那个人的第一眼开始,无意识就参与了我们的亲密关系,而且无处不在。朝夕相处下时的期待、凡事的归因,对关系细节的记忆,整个相处过程中对自我印象的维护……这一切无意识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意识让我们省了不少事,不需要刻意努力,就能相处个大概差不离儿。
亲密关系的真实程度取决于我们的无意识的真实与否(如果我们的信念是反智的,我们对那个人的认识就很可能是虚假的,这信念只会让我们的关系变糟),取决于我们的意识的刻意参与程度(同理心参与的倾听,和自我的表达,在没能熟练到自然之前都是要付出练习努力的),取决于我们是基因和模因的机器人,还是内在自我的主人。
基因让我们在关系里能够生出孩子,模因让我们能够把集体关系和得过稀泥,如果基因模因内在自我的追求能够互相不拧巴,我们是不是就能够享受这亲密关系本身,还不耽误事儿。这三者里面有矛盾,而矛盾的平衡需要外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我们自己积极地思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