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Hua
2016年4月7日
我想聊聊我很喜欢的一部话剧【4:48精神崩溃】,一部英国剧作家萨拉凯恩的名著。如果说这部话剧有什么特别的话,这位剧作家在完成这部剧本后的一周自杀了,死因是深度的抑郁。
4:48分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在凌晨4:48分这个时间点,人常常会出现半梦半醒的极度焦虑时刻,一切的负面情绪都会涌进脑海。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状态(当然是在极少数的夜晚),脑海中蹦出了无数个小恶魔,在那边撕扯,咆哮,哭泣,强硬,退缩。这样一种精神的游离状态,是这部话剧所表现的内容。
这是一部非常实验的话剧,或者称之为先锋。第一次看这部话剧的时候,是朋友有上戏的学生内部研讨会的试演票。舞台很昏暗,台上的三个女演员没有明确的角色分配,像是一个女人脑海中的三个对立冲突的想法,化成了剧中的三个小恶魔。其实,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半梦半醒的睡着了,在那个时刻,在耳畔仍然有舞台上的演员台词在往脑海中灌。这样的感觉很好,因为不光光是舞台上,可能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出现了自己的想法争执。将那样很少会,但确实存在的4:48分重现。其实好的话剧就是这样,并不是看一个所谓的剧情,因为故事带给人的仅仅是好奇心的满足。而真正好的话剧,是让你的直接感受,存在于话剧演出的当下。
第二次看到这部话剧,是在话剧艺术中心,很欣喜,竟然这部这么先锋实验的话剧竟然开始商演了,于是早早的定了这场的票,并且也同时推荐给了身边几个对话剧感兴趣的朋友。但是久久的等待并没有能复刻出当时心中的那份期待和感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凌晨4:48精神崩溃是四个演员,两男两女来进行表达的。通过两两之间的关系和重叠来演绎这部话剧。其实在这部话剧演员男和女,这对和那对之间的切换中,能够很强烈的感受到那种割离感,能够明确的感受到这样的角色切换。于是在这部话剧结束之后的演后谈中,我对这部话剧艺术中心版的导演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什么会选择4个人,两种不同的性别来演绎这部话剧,在这样一部内心强烈冲突的表现戏中,他的用意是如何的。导演以“剧本并没有限定演员的人数和性别”来回复了我的问题,使用2对演员来演出这部话剧也同样的体现出了多样性。显然,我对这样的答案是不满的。剧情化了这部话剧,以及明确的角色割裂感,在这样一部没有剧情,没有性别特征,表现4:48分那种挣扎痛苦,咆哮萎靡懦弱的复杂情绪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好吧,也许能够看到一次这样的话剧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这样的内心戏不常有。生活入戏,仔细体悟当下的感受,不急于驱赶那些负面的情绪,而是专注力试着放到这种情绪能量场带来体感本身,不追求它为何来,如何走。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面对真实自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