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如标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出发来论证这个提议。最近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我又有所触动,我想换个角度再谈一谈。( 初稿写完,修改前看到了新的人口普查数据,也的确是应景啊!)
五十年前,国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60岁,我小时候看一位50-60岁的人,就觉得他们已经是很老的人了,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时候一个人的黄金岁月大约到40岁就截止了,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一个人需要在20岁甚至15-16岁之前完成其基础教育,然后就踏上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制造必要的生活物资或精神需求的旅程。
今年的最新统计表明,咱们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3岁。目前,全球已经有近30个国家的人均寿命超过了80岁。这个数字提示我们,我们的下一代,活到90多甚至100多岁将是一件比较稀疏平常的事情。君不见,现如今你身边九十岁老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吗?在“他们时代”,当一个人的黄金岁月可以延伸到至少70岁、基础教育年龄可以持续20年的时候,我们在“我们时代”仍需要在一个孩子尚幼小的第一个六年学习期内就如临大敌吗?
年龄为十岁的孩子,仍需要成人通过真实情景的引入帮助他真正理解抽象的概念。为此,我们需要带着孩子多做事,让他们在做事中循序渐进地尝试认知各种概念并进行自主思考。儿童与青少年的学习阶段,一般从第二个六年开始才正式进入思维发展阶段。有些孩子特别聪慧,从小什么都是一看就会,一学就能上手,这种孩子的上升之路是否可以不断提高,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更由其他一些素养所决定,比如意志力、共情能力、团队意识与三观等等。
如果孩子从小就只会过快节奏、忙忙碌碌的生活,他在参加工作后仍可能保持着同样忙碌的节奏、通过透支30年的生命来获得人生百年所需的物质基础,那么,他在其余50-60年漫长的人生中生活质量会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或心灵得不到满足而受到巨大影响,其严重性或许会比当今许多人的中年危机更甚。
决定一个人生活品质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供给。人之高于其它动物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情绪、丰富自己的情感,并创造精神愉悦——上述能力的重要性不仅已被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所证实,而且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所认同的健康要素——这是一个人拥有身心健康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人的生命基础。孩子们要学的头脑知识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认为儿童教育可以慢慢来,并不是说孩子们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努力。相反,在他擅长的领域,他必须特别专注与用心才能在他们时代活出适合他禀赋的人生。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目前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他们时代”社会可能会有的面貌,给予他们相适应的能力与本领。我们要托举的是未来的孩子,而不是制造我们今天成人的拷贝。
可能有些家长也认同我的看法,但是却会因为各种现实状况的束缚而不愿看向未来,各种实际的担忧,比如小学成绩落后就上不了好的中学等等具体问题会让大家不由自主地选择让孩子主动适应当前的应试模式。
我不排斥考试,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这种形式筛选人员,但是我不认可那种应试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对小学生来说。那些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应试技巧而进行的学习都是不可取的,是浪费孩子们的生命。
如果孩子在最初的学习生涯具有了好的基础素养,那么他若想在知识架构上进行丰富与扩充,他内在的动力会赋予他一种加速度。也就是说,他在童年与青少年如果保有了学习的兴趣、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那么,读书与学习会成为他一辈子的生活内容。
一个社会人的学习时效是无限期的,只有学习不辍的人,才是可以持续“新陈代谢”的人,此之谓“活到老学到老”。能精神矍铄地活百年的人,必得是身心平和、伸缩自如的人。不能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学习阶段就一直紧绷着,身体上和精神上都不能,他总要有松下来的时候,如果松的不是时候或者绷断了都将是问题。有张有弛才是人生的长久之道。
一个人如果在六七十岁依然身心健康,那么他的提高之路将会是持续向上的,那时侯,他的见解和认识与三四十岁的人是可以不在同一维度的,将会更哲学与深刻。那个年龄的人如果可以有创造,很可能会对人类个体生命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将把人类对宇宙生命的探索引入一个更深入更厚重的阶段。
今天,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社会环境中,物质的供给已经是极大丰富,甚至是过载的,不再有人会因为衣食住行的问题而忍饥挨冻。我们的下一代,在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大概率不再需要仅仅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而必须拼命奋斗。但是,如果他们沉溺于不断制造各种物质财富,必将面对因为内卷而出现的恶性竞争。财富、权力与声名会成为他们一个又一个没有尽头的目标。而这些都是极度消耗一个人能量的工作。
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尚小的阶段就通过各种刺激帮他树立了以上述成功为目标的人生方向,那么他将永远不能达成这种所谓的“成功”。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人们现在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在他们的年代将会出现一些更新的、更贴切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状态。
今天的年轻人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有了更多选择,更何况20年后才踏上社会征途的我们下一代。对于他们,生活上升的空间更在于是否可以创新、是否可以做得更精致、更走心、更有趣……这些,是我们这代人没法教给他们的,活出各自生命最大的可能与潜力,要靠他们自己的灵感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