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评价孩子的学习情况,都是从他们课堂上记录的笔记入手的。他们习惯性评价:笔记清晰美观者,一般学习比较努力;而笔记混乱潦草,甚至一字不记者,一般学习不太上心。
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一定合理吗?倒也未必。人们可能忽略了一个现象:“假努力。”
曾经我见到过小红书上一位上初中的博主,笔记记得很是美观,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学习数学时,光一节勾股定理就记了八页纸。而笔记里面的内容大多是常见的勾股数之类的,时间产出的效益比例并不理想。这就是俗称的“努力没有用在刀口上”,属于常见的“假努力”现象。最后她没能考上心仪的高中,只能去中专上学,也不知道是不是和她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有一定的关系。
所谓的“假努力”,其实就是表面上看似很努力,甚至自认为努力到无以复加,其实内心却已经飘到“爪哇国”去了。简而言之,就是表面看似努力而实际并不努力。就比如待在图书馆里面打游戏,或是在自习室里面看小说,旁人可能会认为你学了这么久时间,这么勤奋!但不知你早已心猿意马,知识流淌过了你的脑海,你却没有真心接纳它。
“假努力”不仅收益极其有限,带来的坏处也不少。首先就是时间、精力上的浪费——本来可以把有限的时间资源用来投入更有意义、更高效的活动,却被浪费在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中,当然可惜!
长时间的“努力”却没有回报,不仅是自我怀疑的源头,也是倦怠感滋生的温床。投入了这么多的资源不见成效,自已是不是能力不行呢?一旦陷入这种自我怀疑的漩涡里,自尊心和内驱动力必然是“单调递减”的!这又会产生“没有回报”的后果。这种情况下,与其一边“假努力”一边内耗,还不如停下假努力,查找病根,尽快寻求帮助脱离这个恶性循环。
“假努力”作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产生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我们本来并不乐意付出努力,但迫于诸如工作任务、学校考试等强制性要求而不得不努力。既然发自内心地抵触工作和学业,怎么可能真正地为之付出应有的劳动呢?为了应付上级、老师的考核考查,我们不情不愿地包装自己,假装自已就是那个“世界上最勤劳的人”!再比如,看到别人在背单词,自已也随手抓起单词书开始背,结果没几分钟就厌烦了,丢下单词书开始发呆……只能坚持3分钟的热度,外加内心的各种不耐烦,一起造就了“假努力”。
要想脱离无谓的“假努力”,摆在我们眼前的首先就是明确自已的定位和目标,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不清晰的目标往往导向一个名为“自我满足”的陷阱,造成我们的思维、行动和成长受限。即使有了明确的目标,也不一定代表它对你就是最优的。目标太低,自己全程待在舒适区里,和“假努力”并无区别。目标太高则会显得遥不可及,受到一点小打击,就一蹶不振,立刻打退堂鼓。合适自己的目标,应当是完成之后有一定自我提升的幸福感,哪怕是比当前的能力值略高一筹即可。
在有了清晰实在的目标之后,我们不妨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别人一天学15,16个小时,自己也一天学15,16个小时,结果第二天躺在床上彻底摆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完成目标并不妥当。最适合个人的节奏人人都有,只要耐心去琢磨。不能人云亦云,反对盲目跟风。
总结复盘对于自我提升也是必要的。不复盘的行动,正如海洋里漫无目的孤舟,如果不懂得掌舵,你可能会划得很费力,但却早早就完全偏离方向。及时反馈调整,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那么,我们不禁感到疑惑: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校都提倡大家要做最美观的笔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吗?其实应该因人而异。笔记原本只是学习的一段手段而已,并不是最终目的。记录时只要清晰易查阅即可,无需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美观,否则容易喧宾夺主,陷入“假努力”的怪圈。
“假努力”是限制我们成长、发展的一个阻碍。受困于它,只会给我们带来种种困扰;而一旦破除,我们就离实现个人价值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