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和不同欧洲国家的人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有意思且无伤大雅的误解,虽然一方面是我学艺不精,没有把英语学透彻了,另外一方面确实也能说明不同语言在交流上逻辑的差异。
是或否
有一个知识点在学校里学英语的时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考试里面要是碰到这样的题目,我是不会出错的,但是在电光火石的交流中,我却总是犯错。"You don't like it, do you?" 这个问题,如果按照英语正确的回答方式,应该是 "Yes, I do like it." 或者 "No, I don't like it." 但是在中文的逻辑里面,回答的逻辑却似乎应该是「对,我不喜欢它。」或者「不,我是喜欢它的。」在这个逻辑之下,很容易脱口而出 "Yes, (you are right.) I don't like it" 或者 "No, (you are wrong.) I do like it." 如果真的把句子说完整,可能引起的误会还比较少,但是通常只回答是否的情况下,误解就比比皆是了。我可不是为自己找借口,既然说英语,按照英语的逻辑来回答问题也是理所应当。不过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差异存在呢?我的理解是,英语的逻辑注重客观事实,与提问人的观点无关。无论提问人认为什么,或倾向于认为什么,是否的答案永远跟着事实走。而中文却完全不同,中文的逻辑并没有把事实放在首位,而是把对提问人态度的判断放在了首位,也就是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赞同不赞同你。我在荷兰遇见的欧洲人似乎对英语的逻辑都适应的很好,他们的母语逻辑是和英语相似的。
到底问的是什么
就在这周二,有一个斯洛伐克小伙伴跑过来问我 "Have you heard about Txxxx's story?" 我的本能回答是 "Story about what?" 斯洛伐克小伙伴很疑惑地看着我 "Story about Txxxx." 我就头大了 "Yeah, I know, but story about what?" "Story about Txxxx!"...... 结果这两句话竟然被我们重复了两三遍,事后想起来依然觉得好笑。我后来才想明白为什么捷克小伙伴不能明白我的意思,她一定在等待我回答 "Yes, I have." 或者 "No, I haven't." 然后依据我的回答选择要不要接着和我说这个故事,而当我没有用是否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她就会本能地认为我是对她的问题本身有问题。而我当时立刻的想法却是我直接问你故事关于什么的意思,就是一,我没有听过;二,我很感兴趣,请你接着说。因为我认为当别人来问我是否听过一件事情的时候,直接回答是或否是非常不礼貌的,似乎并没有想听这件事情的心情。因此我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达,结果造成了交流障碍。我不得不说我在荷兰碰见的许多西方人思维都非常直,真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毫不委婉,因此当他们决定要委婉的时候,他们会在句子的最前面加上诸如「委婉地说」或者「没有恶意地说」等等。
不是回答的回答
周三有一门课上午和下午的上课地点相距甚远。通常我会在上午上课的地方附近买一个三明治带去下午的课堂。有一次去早了,就坐在下午课堂附近的自习教室吃了起来。背后有个典型荷兰小姑娘问我,三明治在哪儿买的?我下意识的回答,在很远的地方。然后,那小姑娘还是愣愣地在等着我的回答。我当时也是有些短路,竟然一时语塞。结果还是同路的斯洛伐克小伙伴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沮丧,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能发生交流障碍。我回过头想想,虽然我的回答有欠妥的地方,但是意思大概还是明白的,正值中午,那小姑娘一看就是要找解决午饭的方式。而我的回答也就是想告诉她,买这个三明治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太远了,赶不过去的,不值当。但是她却在等待我那个恰好能回答她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回答者对她问题的分析之后的推测。
后面两件事其实有些类似,虽然我都不能说自己回答得完全适当,但也的确能发现西方人对待问题和回答都非常直接,非常客观,不很看中回答的人对提问者的问题的理解和对提问者的理解,而我们却更看中这些。不知道是否和中文文化圈的人口密度一直比较大有关,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占据了相对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