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我订阅了《得到》最新上线的付费专栏《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为什么订阅这个专栏呢?我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认知差距,这是造成其他一切差距的原因,无论财富、地位、知识……甚至智商和情商(虽然有人觉得情商并不存在,或者只是智商的一部分)。
要理解什么是认知差距,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认知。我理解的“认知”用一句话说就是,看事物的维度。这个维度包括物理上的(包括局部和全面)和时间上的(一个时间点还是一段时间、是否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等等)。
单从物理属性看,所谓的局部和全局也是相对的。我们认识事物都是从局部开始,然后慢慢扩展到全局。但是什么才是全局,多大才是全局,其实是没有标准的。一个人以为的全局,在另外一个人眼里可能还是局部。这就好像一个蚂蚁以为自己知道了周围的一切,但是从人的角度看,它还不如井底的那只之青蛙呢,好歹青蛙还看到了头顶的这片天空呢。
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让我体会到了认知的不同,带来的想法会如此不同。
第一件事是这样,最近一个同事向我抱怨他领导的不足,说他总是想着帮助其他组,而对自己组的工作关心得很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同事和他领导的认知维度是不同的,或者说他们心里认为重要事情的标准是不同的,前者只看到了自己的组,而后者看到了整个部门。不管从谁的角度看,他们都没有错,两个人貌似生活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但是眼睛里看到的维度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一件事是这样,和我们合作的B公司总是不按照说好的工作流程办事,导致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今天和另外一个同事聊天,他说他曾经在类似B公司的地方工作过,他非常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听了他说的原因,我发现自己又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完全就能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了。
考虑问题片面化是导致认知差距最主要的原因。一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得从自身角度想问题,对自己有利的就开心,对自己不利的就难受。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顺心是常态,发生的概率远比春风得意来得高。而“不顺心”的根源就在于思考的片面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光埋怨,而不找方法。如果跨出当前维度,哪怕只是跨出当前的框架一点点再思考,得到的答案可能就完全不同了,之前的“不顺心”可能也被缓解了一些。与其埋怨,还不如想想如何应付问题。
拓展认知维度实在太重要了。一个二维的生命是无法理解生活在三维世界生物的思维模式,没有高处一个维度的认知,想法就是比别人低一个层次。想法低级,行为就高明不到哪儿去,最后导致结果也不怎么样。
之前听罗胖介绍《梁宁产品思维》的时间,讲到做一个好产品需要具备的三种素质:宏观能力、中观套路、和微观体感。要具备这三种素质可没那么容易,即使是微观体感,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亲手操作才能补足。当然所谓的补足也是相对的,只能说是暂时补足了。
为了提高认知维度,我觉得我们能做两件事,第一多积累,第二多想想。前者是拓展知识领域,在不同的领域留个结点,后者是通过深度思考把这些结点连接起来。结点越多,思维越活跃,产生链接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的“融会贯通”大体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