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有戏曲之祖之称,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魅力,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平阳木偶戏 于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不仅是平阳文化品牌,还是温州市文化塑造四大品牌之一。
历史回顾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木头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平阳木偶戏是以提线木偶为主,布袋木偶、杖头木偶、人偶为辅,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其民间班社众多,活跃于集镇乡村、广场庙会,演绎着古今生活百态,表演形式独特,活泼多样,唱腔兼唱高、昆、徽、乱、时、滩六种声腔,语言兼唱官话、瓯语与闽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研究价值。
《平阳县志》记载:“北宋宣和到南宋绍熙(1119-1194)年间,南戏在温州形成之时,平阳戏剧活动就比较活跃。”这其中就包括木偶戏。明清之际,平阳木偶戏已相当盛行,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戏相互借鉴,从最初的歌舞表演逐步走向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演绎,剧目、曲牌及表演等也逐渐走向完善。清末民初,平阳民间有100多个木偶戏班社,其中最著名的擅长提线木偶戏的班社是“乐声社傀儡公班”,以著名艺人许仁都为班主;布袋戏著名的艺人有渔塘的陈友三、山门的郑志敬、腾蛟的黄昌俭等;药发木偶以南雁镇卓乃钟一家四代最为有名。可见平阳木偶戏鼎盛,故早有“木偶戏之乡”之称。
木偶戏种类
从木偶戏的种类看,平阳县共有提线、布袋、杖头、人偶和药发等木偶戏。
发展历程
平阳木偶剧团创建于清末民初(1919),是目前浙江省唯一的专业木偶剧团。建国后曾多次晋京和出国交流演出,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1953年,经县考核选拔新民(前身为乐声社傀儡公班)、天然、和平三个木偶剧团为县属专业剧团。1954年,新民木偶剧团首次晋京汇报演出《断桥》,由著名老艺人许家卿操作白娘子,许家銮操作青儿,张增周操作许仙,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在观看演出后,称赞了他们的演艺,自此平阳木偶戏名振京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平阳木偶剧团走改革创新之路,实现了以提线为主,集布袋、杖头、人偶为一体的同台演出,将木偶戏的表演由单一型变为综合型,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在多部剧目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1年,县木偶剧团排演儿童剧《时针飞转》,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轰动京华,并为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汇报演出。1992年,平阳木偶剧团第三次晋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会演,演出《水漫金山》,荣获13项大奖。2002年,平阳木偶剧团受法国金棕榈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带着《老猴与小猴》《跑城》等节目在巴黎、亚眠、隆沟、卡蒙、阿尔贝、索姆等省市交流演出20多场,受到广泛赞誉,被称为“东方神奇的艺术”。2017年,在第26届扎达尔国际木偶艺术家和木偶剧艺术交流活动上,《闹花灯》《耍猴》《智斗》等11个经典木偶小品逐一登台,技惊四座,惊艳全场,树立起平阳木偶的金字招牌。
保护措施
为了加强对平阳木偶戏的保护,平阳县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将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由差额拨款集体事业单位转为财政全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同时加大对剧目建设和下乡公益演出的经费投入,重视平阳木偶人物造型的开发生产,加强木偶剧团演艺队伍建设,解决木偶剧团演职员人才短缺的问题等等。平阳木偶戏保护传承中心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剧团人员的工作活力。该中心不断创作优秀作品,积极参加各类重大赛事展演,广泛开展公益性送戏演出活动(每年达150多场)。该中心还积极创新,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比如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木偶表演与木偶造型设计人才班,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并开办平阳木偶戏暑假、寒假培训班,为上海戏剧学院木偶系学生进行木偶基本功、瓯剧唱腔等内容的授课和培训,同时还派教师到上海戏剧学院授课。同时加强对传统经典的挖掘工作,通过邀请老艺人口述剧本,整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传统手抄本剧本,并广泛征集民间有价值的剧目手抄本,进一步扩展了木偶戏保护外延。
看完这篇文章,你对“平阳木偶戏”有多一点了解吗?
感谢阅读!
【资料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平阳木偶戏/9109845?fr=aladdin#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