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8年11月的某一天,河南临汝县阎村的村民们在苹果园中翻土的时候,忽然挖出了十几个大陶缸,最大的一个高近半米,缸身上还画有一幅大鸟衔着鱼的图画。
这个大缸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的器物,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
那么问题来了,仰韶文化是什么?这个大缸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神秘的大缸
早在200万年前,中国的境内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也就是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时代。在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开始,我们的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不但升级打制石器为磨制石器,还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氏族部落慢慢变成城邦方国,进而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诞生了国家的概念——夏。
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如繁星般照亮夜空,也如繁星般散落在各地,逐水而居。“仰韶文化”无疑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大概存在于7000-5000年前,分布在黄河流域,以渭水河谷为中心,范围大概在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1921年,因为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首次发现,故被称作“仰韶文化”。
临汝县阎村的苹果园中发现的那一批陶缸,距今约5、6千年,据考证是一批瓮棺。而那个绘有“鹳鱼石斧图”的大瓮里,收敛着一位成年男子的尸骨。用大陶瓮来埋葬死去的人,是早期人类一种普遍的做法。一般用于儿童的丧葬,有时也用于成年人的二次葬,国家博物院里大名鼎鼎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一个瓮棺的盖子。瓮棺的底部或盖顶的正中,往往有一个小孔,那是供灵魂升天或自由来去的通道。
瓮棺葬是一种古老而离奇的墓葬形式,从中国古代史前时期到汉代多有发生,另外在日本和欧洲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过这种墓葬的形式。时至今日,在我国西南仍有少数地区保留着这一奇特的墓葬形式。
中国墓葬形式随着人们世界观、宇宙观的变化几经演变,在棺椁、墓室出现之前,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大多采用直接挖坑土葬的形式,并根据身份伴有不同的随葬品。最特别的,是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处距今6000年的墓葬,墓主人身旁有蚌壳摆成的一龙一虎的图案,脚下还有一个用腿骨摆成的北斗图案,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龙的形象,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不管是瓮棺上的图案,还是墓中的摆塑,乃至各种随葬品。变化是形式,不变的是古代先民对宇宙万物、天地之道的认知。古人相信,除了气血有关的个人生命,还有精神有关的魂魄。“魂魄”二字,今日连用不分,在古代,这有所分别。“魄”必须居留在身体之内,“魂”却是代表一个人看不见的自己,“魂魄”与肉体的生命,一般讲来应当是同步出生、衰老、死亡,而至消失。
精神与肉体不能同步共存时,肉体消失了,而魂魄还没有到消失的地步,魂魄无所依,则成为厉鬼,即使二者同步进行,人的肉体死亡,魂魄还是必须要有所依归——这就是殡葬制度的出现。中国人死后,是生前的延伸,中国人心目之中,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人的生命是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而且每一代都是从这个世界,延伸到地下的世界。
中国最早的“画”
在新石器时代,很多器物上都绘有单色的或彩色的图案,但这一件很特别,它上面没有那种连续的图案。而是由鹳鸟、鱼和石斧这三个元素,满满地占据了陶缸的一侧,是一个特定角度的画面。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幅写实的作品,左侧的鸟用白色进行平涂,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鸟嘴边的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色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以及头尾的细节;右边的斧头画得最为细致,不但用黑线勾出了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轮廓,还描绘出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大面积的白色平涂和黑色的轮廓线,与红陶的深褐色形成对比,出现一种空间感,仿佛白色羽毛的大鸟衔着鱼站立在一柄竖立着的斧头旁边。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鹤通体轻柔白羽,因此绘者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世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亦似后世的“勾线”画法;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世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鸟啄鱼”图示的意义
这幅图像不仅具有初步的绘画技巧,更有了一种物象间的逻辑,也就是说,这幅图像不仅是为了装饰,而是有意识地用不同形状的线条和不同的颜色去模拟一个物象,然后通过对物象的排列组合,来传达一种特别的含义。
图像往往都是出现在某一个物品的表面。因此,理解绘画图像,要和承载它的那个物品一起来看待。这里的鱼、鸟、斧是画在葬具上,因此一定和死亡有某种关系。考古学家们的主流观点是,装饰着特殊图画的瓮棺,其墓主人一定身份非凡。斧头代表权力,据推测应是一位原始部落酋长的葬具。因此,这幅图则象征着他生前的丰功伟绩。
在氏族社会时期,鸟和鱼常常被氏族部落作为图腾加以崇拜,成为代表不同氏族部落的符号。因此,鸟和鱼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始部落,衔着鱼的鹳鸟明显是胜利者,应该代表酋长自己部落,而鱼则是代表敌对部a'a落。在酋长的带领下,鹳部落打败了鱼部落,所以鸟以胜利者的姿态叼着鱼。如此一来,这便堪称是中国最早的一幅纪念性的政治画了。
这幅图是原始社会图腾文化产物,表达了“鸟”部落对“鱼”部落征伐和功绩的原始文化意指。及至两汉,其内涵已被赋予了镇墓避凶、死而复生、阴阳复合等特殊文化意指,成为汉画像石中常见题材,映射了两汉时期天地人神观念和抽象哲学思想。
在绘画史上,这幅《鹳鱼石斧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单幅“画”,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更因其绘制手法成为中国绘画之滥觞。
【科普贴士——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类型,分布在黄河流域,以渭水河谷为中心,范围大概在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二千余年,大概存在于7500--5000年前。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在各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因此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从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主要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向西演进而成的马家窑文化。
同时期,在中国的原始文化还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内蒙地区的红山文化等。
与此同时或稍早,世界上多个地区也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西亚两河流域,诞生了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北非诞生了古埃及文明,南亚诞生了印度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