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演播课程里面学了戏曲贯口的内容,名字叫作《十八愁》,真是从头愁到了尾,什么都在愁,然后就想查一查什么叫贯口?为什么贯口说出来这么有节奏感又好听?
“贯口 ”,也叫 “背口 ”,是对口相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贯 ”是连贯的贯,也就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
所以,“贯口 ”就是一气呵成,麻利有节奏地把一段词说出来。
“贯口 ”分为大贯儿和小贯儿两种。
大贯儿上百句,小贯儿十几句到几十句不等。
“贯口 ”给人以美感,主要靠语言的节奏。
节奏,主要是指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没有语言及吟诵的轻重缓急,便没有 “贯口 ”。 “贯口 ”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主要是因为它的节奏与我们生理活动的节奏相和谐,符合我们的节奏感。
人体的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我们生理活动的节奏。如果 “贯口 ”本身的语言节奏与其相符合,比如演员的吟诵字清意明,流利俏皮, “慢中藏紧,紧中蕴慢、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出气平和,吸气悠然 ”,与其相和谐,那么,我们便会觉得每一个字音和每一个节拍的长短、快慢、强弱都恰到好处,有 “流转如弹丸 ”之妙,从而,感到愉悦,感到满足。
如何表演 “贯口 ”讷?
要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情绪饱满而连贯,语气轻重而适当,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犹如断线珍珠,一气呵成。其中最主要的技巧,就是 “气口 ”。气口也就是换气的要领。只有运用好气口,背诵起贯口来,才能有节奏感。
贯口语气的节奏感必须明确,特别到速度快的时候,这段贯口已进入高潮,演员的功力就在发音、吐字是不是清晰、准确上表现出来了。
甚至由于速度快,再清晰的发音吐字,观众也有来不及思索内容的时候。这时候节奏感是最重要的。还得说明一下,并不是光注意节奏感强就连字儿也念不清了。
葡萄拌豆腐——一嘟噜一块的,那不成!快而不乱嘛,多快,吐字也得清楚。这里说的节奏跟快板、快书不一样,跟歌曲更不一样。语言节奏性灵活一些,自由一些,灵活自由说明语言节奏变化大,但是,不管怎么变化,也有节奏。
“贯口 ”给人以美感,还因为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
“预期 ”,是节奏感的一种具体体现。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我们欣赏音乐不是常常用手、用脚去打拍子吗?打拍子,一般只打强拍,也就是戏曲、曲艺音乐所谓的 “板 ”。听到上一拍,我们就预期到下一板的高低、快慢、长短;如果下一板果然与所预期的相符,美感自然加强,否则,美感就会遭到破坏。
附录:
《十八愁》的文本如下:
数(二声)九寒天冷风嗖,转年春打六九头,正月十五是龙灯会,有一对(儿)狮子滚绣球,三月三王母娘娘蟠桃会,大闹天宫孙猴儿又把那个仙桃偷,五月初五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七月七传说是天河配,牛郎织女泪双流,八月十五云遮月,月里的嫦娥犯忧愁,要说愁,净说愁,唱上一段绕口令儿十八愁,虎也愁,狼也愁,象也愁,鹿也愁,骡子也愁马也愁,猪也愁,狗也愁,牛也愁,羊也愁,鸭子也愁鹅也愁,蛤蟆愁,螃蟹愁,蛤蜊愁,乌龟愁,鱼愁虾愁有根由,虎愁不敢把这高山下,狼愁野心耍滑头,象愁脸憨皮又厚,鹿愁脑袋七杈八杈长犄角,马愁背(一声)鞍行千里,骡子愁它是一世休,羊愁从小(二声)把胡子长,牛愁愁的犯牛轴,狗愁改不了那净吃屎,猪愁离不开那臭水沟,鸭子愁的扁了个嘴,鹅愁脑袋长了一个大奔儿头,蛤蟆愁长了一身脓疱疥,螃蟹愁的净横搂(一声),蛤蜊愁闭关自守,乌龟愁不敢出头,鱼愁离水不能走,虾愁空枪乱扎没准头。(连续两个三声前面三声变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