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妈妈出院后,体质明显下降,好多病友支招,要赶紧补充野生的泥鳅和鳝鱼营养。今天请表妹从老家带来了泥鳅和鳝鱼,下班后赶紧送到妈妈家去,妈妈说,那就烧个泥鳅留下来一起吃饭。我心里想着也好,陪妈妈吃饭,让她多吃点。泥鳅炖汤给了蕃茄,空气中已经弥漫着香香浓浓的味道。
快起锅时,我突然发现汤里多了几片青辣椒。天啦,老妈的饮食可是完全不能沾辣椒的啊。我顿时着急起来,很大声的说:“你为什么要给辣椒呢,我留下来是陪你吃的,你又不能碰辣椒,我一人又吃不完,这么半天不是白忙活了,早知道我就不留下来吃饭了,现在搞得这么麻烦。”老妈回复道:给了辣椒味道好一些。
我平静了一会,意识到这不是我内心真实的声音,我明明就是心疼她自已不能吃,为什么表达出来却完全变样了呢?从小到大,我和妈妈彼此在乎着,但讲起话来总又如此的别扭,听不出来关爱、温暖。仔细思索,老妈在生活中是个很有目标,很有观点的人,行动力又快,很多事情她会按她的来,久而久之,我也懒得说什么了,因为说了也没用,“懒得说”变成了我和老妈之间的沟通的标准模式。有时侯她的行为真的让我理解不了,她把人情事故看得非常的重,我常常试图去了解50年代出生的那一批长辈,她们会否因为长期在大集体中生活,从出生到成家,家里村前村后都是族人,是不是养成了这样一种相信他人、与人为善,关爱他人,牺牲自已的精神信仰。但时光已逝,一个人要先爱自已才是最重要的啊。
老妈活脱脱的重情重义,太喜欢关爱他人和奉献自已。亲戚家红白喜事,她帮忙熬夜下厨着,也是常有的事儿,她的脸上似乎就写着:勤劳苦干四个字。
我清晰的记得前几年,她在上海帮姐姐带小孩,结果得知一位好多年没有来往的亲戚病故了,当时奔丧和不奔丧两种意见在家中俳徊。她一晚上在家里走来走去,焦急万分,直到姐姐跟她买了火车病,她才安心了下来。
上个月,她的好朋友嫁女儿,她刚完成化疗的第二天,早上我带来的早点她吃了后就吐了,整个人病病歪歪的躺在沙发上,结果过了一会儿,她说她要去好朋友家去送嫁。结果还是赖不住她的坚持,她真的就去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太多了,在妈妈面前,我也慢慢养成了“随你便”三个字的心理特征。以往发生类似的事情,我心里虽然心疼她,但从来不曾表达:“我心疼你”四个字。反而会大声表达我的不满“你自已都这样了,还管别人干嘛?你把你自已管好就够了。”我们母女好象从来没有彼此手牵着手,碰碰头、撞撞肩这样亲密的举动, 我们只是把对彼此的关心放在心里,未曾让它流淌在空气中。
我曾经以为妈妈做这些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后来当我看到这个社会如此多低自尊、低价值感的人时,我觉得得到他人认可是每个人内在的心理需求,只是多或者少,没有得到认可的环境培养不出来自尊的孩子,没有得到认可的婚姻也滋养不出来爱的温度。我们有幸接受到新时代教育的年轻朋友们,难道不应该主动给予周围的人应有的认可吗?有人说,你妈妈个性太强,换个角度说:当一个家处处需要她拿主意时,她如何不强?有人说,你妈妈太喜欢操心才生病的,儿孙自有儿孙福。换个角度:这是她在用她自已的方式表达她的爱、奉献与传承,只是她并不懂得人性的研究,并没有知识的储备与技术去智慧的影响他人。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些,心境是否又不一样了。
当我们每个人都包裹着自已时,这个世界也无法传递爱与温暖,更加得不到爱的滋养所带来的巨大力量。如果这个社会不是你想要的,但他确是我们祖祖辈辈沟通的延续、是我们自已造成的。受害者模式只会让痛苦无限次的循环,只有建设者才能带来责任、行动与爱。而我们这一代,有能力成为建设者。
在与女儿相处时,我常常有意识的训练和指引她,小小的年纪她常常冒出“我并没有很愤怒,我只是有些吃惊,我知道你很为难,你担心我对不对,你放心吧,……….早已替代:“烦死了,讨厌死了”,这些没有任何营养属性的表达,我看到了她成长道路上已经具备的品质,这让我无比欣慰。
今天的我为什么还能如此轻而易举的说出这样的话来,是习惯吗?不,我要用我的诚意,我的觉察把这个习惯调整掉,我不想让我的语言引发自已和他人的痛苦。我,可以的。
盖房子还是要把地基打好,一步一个脚印,偷不得懒。我默默想着《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我对妈妈说:“老妈,看你放辣椒,你知道吗?我被吓到了,我担心的是,你不能吃了。我留下来吃饭,肯定是希望陪你一起,让你多吃一点儿啊。你是不是觉得放辣椒味道好一些,更适合我的口味,你太不爱自已了,只知道爱我们。以后跟你一起吃饭,肯定以你的口味为主。”
老妈听了依然很平静,我知道60年来不会表达感受这种模式已经深入到她们的脑海里,但是,我依然相信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片柔软的角落,它需要感受的抚摸,冲击,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充满力量。因为,这才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