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小学五(七)班肖黄子霏
节分端午自难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五月,楚国的汨罗江畔,徘徊着一位形容憔悴的诗人。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贵族。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经是楚怀王的重臣,历史记载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主张,对内他为实行变法而奔走呼号,对外则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可是,才华横溢并深深热爱楚国的屈原,因为自己的政治见解遭到了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和仇视,不仅正确的主张得不到楚怀王的采纳,反而一度被放逐出楚国首都郢都。楚怀王武关会盟中计客死秦国后,接下来继位的楚顷襄王偏信令尹子兰,对秦一味采取绥靖政策,屈原再次忠言进谏,却又遭逢被放逐的命运。二度放逐已经使诗人悲愤满腔。而就在这一年,秦国大将白起率领秦国的精锐军团攻陷了郢都。眼见自己矢志尽忠的祖国直面沦丧的命运,屈原满怀一腔悲愤,怀石自沉于长沙东北的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时年六十二岁。
屈原的死表现了他坚持理想、坚持高洁的品格至死不悔的精神,也是对楚国腐朽旧贵族统治集团的一种抗议。他以死明志,感动了古今千千万万的人。传说当他投江的消息传来时,渔夫们纷纷划起船到江中去救他。这就是后世端午竞渡的起源。屈原以忠见谤,以信见疑,赋《离骚》而见志,投汨罗以殁身,其志可哀,其情可悯。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不仅每年五月五日赛龙舟,而且投粽子于湖中。人们常说,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我们的端午
了解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节日体系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尚秉和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指出,在清朝,端午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三个节日之一,和中秋、岁首并称“三节”。在当代中国人的节日生活中,端午节是广泛流行的、最为老百姓熟悉的节日之一,地位非常重要。端午也是对中国周边地区有很大影响的节日。在日本,端午节是男儿节。端午前半个月左右,日本许多有男孩的家庭都会挂出一面面鲤鱼旗。在越南,端午非常受重视。越南人在这一天采药、驱虫、饮雄黄酒。而韩国的端午习俗,大概是读者知道得最多的,因为其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而为世人瞩目。
端午是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俗传承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节日。单就名称而言,端午节就有天中节、端阳、重五、重午、夏节、龙舟节、粽子节、蒲节、女儿节、五月节、诗人节等多种叫法。所有这些对于端午节的称谓都有其缘由。就起源而言,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纪念屈原的说法外,还有曹娥、伍子胥、越王勾践的传说,还有闻一多先生提出的端午为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黄石先生的端午源于上古逐疫说、今人陈久金先生提出的古代越人新年说,等等。说到节俗,就更为丰富。古人在端午日炼剑、炼镜,采药、制药、晒药,在端午节用兰汤沐浴,饮雄黄酒、菖蒲酒、艾酒,在端午节插艾叶、挂雄黄袋、焚避疸丹,在端午节制艾人、艾虎、蒲人、蒲葫芦为饰,置蒲剑、蓬鞭、蒜拳、桃枝于床边,在端午节挂虎饰、穿老虎肚兜,穿五毒衣、系五色丝、戴五色花纸,在门前系朱索、贴五毒符,贴张天师像、钟馗像,还有采用钉赤口等方法避毒与禳辟,此外还有斗百草、斗力、厮打、拔河、决射、赛龙舟、打石头仗等节俗活动。这些节俗放到一起,足以让想了解端午节历史的读者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要对于这个节日做一次历史的巡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端午的节俗
龙舟竞波
端午的节俗,首先要说龙舟竞渡。
端午赛龙舟之俗,流行于中国南北。
龙舟竞渡,按照民间的端午传说,是起源于当年渔人们竞相出舟以救屈原。但实际上一如闻一多等学者分析的那样,它很可能是上古龙图腾崇拜的遗意。
厮打角力
端午的斗与争,体现在很多方面。选端午节摔跤厮打也是其中之一。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东阳江有“端午厮打”的怪现象。据说当地有一个“厮打冈”,五月五日,乡人无论老少,都集中到那里,挑拣与自己身体强弱接近者厮打,说是胜利的一方会大吉大利。屈大均说,他认为这风俗“事类讲武”,缺少礼让之风,所以应当禁止。屈大均直接指出,这种习俗和吴俗的“斗力之戏”是一脉相承的。
斗百草
端午的争斗类习俗中,最小的要数女儿家们的“斗百草”。《遵生八笺》云:“五日踏百草,又作斗百草之戏。章诗云:‘今朝斗草得宜男,五日蓄兰以为浴。’”古代斗草不仅限于端午,但端午盛行斗草,是毫无疑问的。
骑射之争
孔老夫子说:“君子无争”,如果有所争,那“必也射乎”。和今天的体育课一样,射箭本来就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历史上,端午节北方还有射柳之俗,这实际上也是争斗的一种。典籍中所记载的北人射柳之俗,起始时间远远落后于南方赛龙舟之俗。今天所知最早的记载,仍是唐末。至于其起源,黄石先生《端午礼俗史》以为,射柳之俗起于唐末,但实际上并非承袭古制,而是吸纳了胡俗。
采药、制药与炼药
在古代,端午是采药储药的节日。
古代登高和临水,都有特殊的时间,比如上巳节去水边祓禊,重阳节去高山插茱萸。正如《礼记·月令》所称,“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和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这些单向的宜赴水滨或宜于登高山的节日不同,端午的活动范围比较自由,它是既宜登高又宜临水的日子。也是外出采药、“踏百草”的日子。
艾草
《荆楚岁时记》:“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采艾草是直到今天民间仍然广为流传的端午节俗。
艾草属于菊科草本植物,叶多且有银灰色光泽。中医认为艾草味苦,性辛温,入肝、脾、肾经。
艾草作为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妇科众多疾病的治疗,同时和苍术、白鲜皮等合用,水煎以疗湿疹瘙痒。民间偏方中也有很多使用艾草的方子。比如用艾叶和生姜熬水,主治风寒,嚼食生艾可治凉食腹疼,儿童长痱子可用艾草煮水洗澡治之,等等。艾草能够医治疾病是有科学道理的。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医针灸之法的灸法所使用的主要燃料就是艾草。
菖蒲
端午还有采菖蒲的习俗。《吕氏春秋·任地》篇云:“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在古人观察物候的眼中,菖蒲不是一般的草木,而是能先百草而生、代表农耕时期到来的标志性植物。菖蒲的这一特殊地位,当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菖蒲具备某种神秘的力量。
端午节又名“天中节”。古人有“天中五瑞”的说法,指的就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采杂药、采百药
端午采药,品类并不限于蓄兰采艾和采菖蒲。比如《岁时广记》引《陶隐居诀》云:“楝叶处处有之,俗人五月五日皆取佩之,云辟恶。楝叶就是苦楝树的叶子。菰叶也是端午所采者。
蟾蜍
端午与蟾蜍,缘分颇深。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属“五毒”。清代宫中端午节的大戏《阐道除邪》,就收有张天师制服蛤蟆精的故事。故事中的蛤蟆精,就是蟾蜍。而民间直到今天,仍有端午取蟾酥的习俗。
古代端午节采药的习俗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捕蟾蜍。
粽子
真正流行的端午节食,当然是粽子。以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裹饭祀之而产生的端午食粽子之说法我们都耳熟能详。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也有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尝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是我们今天有关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最广为人知的解释。
端午的民间习俗
五月赛龙舟的性质,学者闻一多从上古的龙崇拜的角度加以解释,而江绍原提出送瘟神以除厄避凶的解释,从各地的具体情况看,后世的龙舟“送瘟神”的层面是很明显的。在古代的端午节,除凶避厄是节俗的一个核心目标。
瘟疫不论古今中外都是人类生活的大敌。烈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这些能给群居的人类带来巨大危害的传染病,对于古人来说是不可解并且极为可怕的存在。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些传染病的存在。我们今天依靠科学知识,能够采取各种办法与瘟疫做斗争,但古人对于为什么会有瘟疫流行,尚没有今天的卫生知识,也没有今天这样多科学的防治手段。在他们的头脑中,可怕的瘟疫是来自上天的可怕力量。于是他们创造出瘟神来加以崇拜,期望借助对瘟神的祭祀求得生活的平安。
以龙舟送瘟神的做法,在全国各地非常普遍,以至于江绍原先生以此认为龙舟竞渡的起源,就是起于送灾。
我的端午节
端午节,我和爸爸去菜市场买艾叶、菖蒲,并和之前制作的老虎挂件一起挂在门口,寓意辟邪除灾。
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大孃家过节,我下厨抄了一个青椒肉丝,全家人开心的过节。
可惜没有包粽子,不过吃到了从老家带上来的粽子,很开心。
还和妈妈一起查阅资料,共读刘晓峰老师的《端午》这本书,学到了很多关于端午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