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令出如山,振臂一呼,浩浩荡荡,络绎于途,惊涛骇浪,水土不服,讲和通好,观风问俗,奇珍异宝,互通有无,五洲四海,心悦诚服。
众所周知,明成祖曾派郑和七下西洋。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也有诸多贡献。郑和的丰功伟绩,是属于中国的,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他从而立之年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第七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在古时候,这已经是极其苍老的年龄了。
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也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七下西洋,终不悔
首先,我们要先整明白,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不以武力解决问题,维持世界和平,文明外交,但也要警告外邦,我们不是好欺负的,你们都给我老实点;
二、促进贸易的发展。
至于究竟是劳民伤财?还是利国利民?也要从两方面去看待:
利:开通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维护了明朝当时和亚洲他国的和平相处,提高了明朝的威望。
弊:耗资巨大,且有将士伤亡。拿出去的比拿回来的物资多,有点入不敷出。
但当时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尚可,所以,这些耗在外交上的人力物力,整体来说并不会影响到明朝的国力。更不会民不聊生,老百姓依旧可以安居乐业。且有了外来物资的引进,经济更加繁荣和多样化。 所以,此举利国利民。
虽然,按照明成祖朱棣的诏书,委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
不过根据野史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生怕他大侄子还活着,哪天杀个回马枪,逼迫他这个叔叔退位。
今日送君去,
何日与君逢?
千言万语未诉说,
汽笛已长鸣。
高桅接天出,
豪气贯长虹。
任凭海风吹面急,
坦然赴前程。
--白玉
图片来自网络,内容为简兮原创,更文不易,点个赞再走吧。谢谢ヾ(❀╹╹)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