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是一本LV先生推荐了很久的书,才拿起来看就上瘾了。说实话,疯言疯语的文字看起来逻辑不通,却也烧脑。为什么?因为我试图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他们的话,有理也没理,讲的通也讲不通。
我记得在美剧《老友记》里,古生物学家Rose向Phobie或者Monica解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对方完全听不懂,礼貌性地说:你确定是这样进化的?Rose 很笃定地说:当然了。对方被藐视很生气就进一步问:“你确定你就是对的?永远正确?永远不会被推翻?”
身为科学家的Rose突然就被问住了,很痛苦地表示:我不确定。
这个桥段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一下就明白了目前我们所掌握的真理、对世界的认识都是暂时的,仅限于这一阶段是正确的,即都是在同一时间维度来看是对的。如果把这个维度换掉,就完全不正确。
比如:50年前,有人说我能用电话看新闻联播,你也就随便听听;100年前,有人说我半个小时可以从北平到天津,你大概会觉得他是神经病;1000年前,有人说“一骑红尘妃子笑”,不用累死任何一匹马,估计会被以欺君之罪抓起来。
站在当下的时间里,无论如何也没法预测、理解未来的事情。霍金算是够前沿的科学家了吧,他曾经打赌有生之年看不到“希格斯玻色子”(一种阻止宇宙坍塌的粒子),结果他输了。
科技、经济水平养老飞速发展,如果想未雨绸缪,为将来做规划,就要脱离现在的意识和局限。
比如,我打算准备我60-80岁的生活费,目前来看,每月5000足够,那么20年里大概需要120万左右,加上以后可能出现的身体状况,200万是绰绰有余。可实际情况呢,我没有计算通货膨胀的因素,这个网上可以查到,姑且可以算出一个数值。
但是,未来30年的通货膨胀率可以按照过去十年的数据来计算么?答案不确定。
另外,有些东西的价格会因为消费升级而变化。比如火车票,过去有绿皮车,速度慢但票价低廉,我在西部旅行的时候做过7块5毛钱的火车。而现在很多地方都因为铺设了高铁而取消了绿皮车,票价一下就翻了好几倍,随之出行成本也增加了很多。
再比如,我上小学是全公费,学杂费5元,不过20多年的光景,择校费已然以万计数了。
再比如,我家安装的第一部固定电话要好几千,现在只要购买话费套餐,安装全免费。类似的还有电脑、汽车等大件商品,都因为技术发展而急速降价。
站在过去看现在,就会发现,太多因素会导致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
那么站在现在看未来,做出的估计值也是不准确的,甚至相差甚远。
现在的对未来的担心可能不会在发生,而现在忽视的日常很可能会出现大的变化。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站在未来看未来”。用发展的眼光去预估未来。
这种思维在实际生活中很重要,比如大学选专业,入学的时候这个专业很火,毕业后发现遍大街都是,白菜价出售都没人要;再比如选工作,是选择一个夕阳垄断性的公司,还是选择一个朝阳行业?是要安安稳稳的现在,还是不可预期的未来?
选择伴侣也一样,年轻时嫩得能掐出水来,恨不得整天黏在一起,缺点也视而不见。最好想象多年以后他和自己的样子、相处方式,是否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接受,就试图去维系这段感情;否则直接pass掉。
站在未来看未来,就是把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视为变量,用变量去评估结果,得到的结果肯定不一样。这不是数学,用一堆变量推导出一个数字,需要用心分析很多东西,还要不断调整,小幅试错,才有可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
中国近些年变化太快,太多因素变化的幅度太大,很多人来不及调整,外界就已经天翻地覆了。不小心生于这样的年代,不知是幸是祸。幸的是机会很多,社会大洗牌没准就能分得一杯羹;祸的是变数太多,唯恐跟不上就掉出了父辈营造的阶层。
但生而为人,就没想着活着回去,所以唯有小心翼翼,不断修正对社会的认知才能在飘摇不定的社会浪潮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