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碰到同学们这样问问题:老师,这题我不会做。拿过题一看,他们一般在题号前打个五角星或者打个问号,题里没点记号或者思维的“痕迹”,如果追问下,这题哪里不会?是题意不清,个别字词不理解,不知道讲的啥意思,思路不明不知道怎么想,还是想着想着没有解法了?通常是一问三不知。
我用信任的眼光,问他这题什么意思,先给老师讲讲——判断他对问题题意了解程度,题意清了,问题也就解决一半了;如果回答不出,那么默读两遍,再复述给老师听,适当想象,并配以手势动作。然后,展开联想,从问题与条件引导分析,打通问题解决路径,再仿照老师思路分析,自个再说出来,讲清道明,帮助学生理清本题解题思路方式,思考体会,独立完成,优化解法。最后,回去整理一番。一般引导学生,分析学情,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解题过程和盘拖出“灌”给学生。这就是回答学生解题思路经常采用的。这样问问题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思考。数学问题会在轻松愉悦的情形下顺利解决。
一般而言,这类问问题同学,缺少的是对不会问题的再审题、再思考的耐心和独立 ,属于问问题不多同学。需要谨慎培养问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多加用心呵护!
对于拿做好的问题,让老师判别解答正确与否。老师通常会单刀直入问题所在——易错点,标识“条件意义”与所给的问题不理解之处,运用“物”化思维理解消化方法,让问题学生,在“愤、诽”状态下,思考问题所在——反复读题,查漏补缺上做得不够,从而学会认真审题,反复思考。这是常问问题学生的问问题特点,优等生自主学习状态的表现。题意理清,联系解题经验,敢于尝试下,反思解决问题策略,从错误中学会学习,走上自主学习的路径。
“不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过程中“欠下”的账,需要追根溯源,扎扎实实练习,即查漏补缺,但常常不问问题。帮助这类学生问问题路径,课堂上有针对性,有层次,系统训练,并多加激励。练好基本功,夯实基础,增加信心,非常重要。一段时间后,这些不大主动问问题的学生,也会改变认识,问问题了。事实上,不少同学,特别是课堂上吃了“夹生饭”的同学,有问题不问、怕问,藏着掖着,时间长了不会问题多了,不知从哪儿问起,变成了不会为荣,最后混日子终了学业。怎么引导培养这些学生问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俗话说得好,小疑问小进步,大疑问大进步。问问题是进步的直观表现。让学生深信这一道理。
不管课堂教学,还是练习测试,先做会做的题,不会的题标出不会在哪里,不会怎么产生的?可以参考书本资料,能自学解决的自学解决,讨论同学还不能解决的问老师。
养成问问题习惯,多夸赞,形成问问题为荣的心态,问问题变成自主学习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