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一年级结束,学校将要根据学生意愿分出文理班。读文还是读理一时间成为许多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话题。自己的现状、兴趣、志向乃至将来的就业及人生发展方向与前景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审慎考虑的因素。有的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有的则犹豫再三,摇摆不定。
态度鲜明自不待言。摇摆不定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隐衷和顾虑的,如有的学生心里存有只有差生才去读文科的观念,害怕因读文科而被认为是差生,丢面子。这其实是错误的,难道北大、清华的文科生都是差生不成?如果是打肿脸充胖子,明明不适合读理科而硬要读的话,那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要不得。其实,文科也好,理科也罢,只要适合自己,且是自己想要的,就是最好的。
本人当年毫不犹豫地选择读文科,虽然理科基础不错,班主任也三番五次地劝我读理科,但我始终不为所动,坚决读文科。现在想来,我甚至为自己当年的那份坚定感到惊异。虽然,我也觉得班主任的话不无道理,读理科将会是另一种人生,有别样的天地。然而,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但愿每一位读文科的同学都能自信而敞亮地说:我骄傲,我是文科生!
与理科生一样,文科生的天地同样广阔。毕竟,科学与人文是生活的两翼,各有其重大作用,谁也不能代替对方。我认为,文科生活是充满才情的,是潇洒倜傥的,是诗意盎然的,是风光无限的,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如此。
文科从来出才子。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照亮过中国的诗坛,他们莫不是当时公认的大才子;在文科方面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梁漱冥、钱钟书、梁实秋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红透百家讲坛的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学者、教授当年哪个读的不是文科?大文豪鲁迅先生----当年的理工科学生,后来不也是弃医从文,以疗救国民的灵魂为己任,其作品不是曾照亮过中国的现代文坛,时至今日仍有其无穷魅力和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有清华三剑客之称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著名学者林庚、著名作家张中行不都是文科方面的杰出人才么?即便是曾红极一时,备受中学生推崇和社会争议的韩寒、郭敬明、蒋方舟等80后乃至90后少年作家,大学读的不也都是文科?
读文科多好啊,真是三生有幸。因为,读文科,可以尽情徜徉书海,与诗书为伴,与明月为友,与先哲对话,与智者交流;既感受沧桑,又分享雅趣,还洞明世事。在文科的浸润下,人的精神日益丰沛,灵魂日益充实,学问日益丰富,书卷气日益浓厚,思想日益敏锐,境界日益升华,眼光日益锐利,情怀日益厚重,性灵日益通透,言谈日益雅致,人生日益诗意……何乐而不为呢?
虽说读文科并不能让人人都成为才子,但在人文书香的浸润下,在读才子书与才子作穿透时空的交流中,也能于潜移默化中大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生品位,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而让人生变得优雅起来,让生命活力充盈起来。
文科里诗骚流韵,溢满书香。诗经楚辞,唐风宋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才子,至今魅力依旧。屈子行吟江畔,史迁隐忍苟活,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月下,东坡夜游赤壁,哪一样不深深打动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情怀,历久而弥香?这一切无不源于文学的魅力。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文学的魅力在于陶冶品性,在于纯净心灵,在于激活生命,在于释放情怀,在于……每个热爱文学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在文学的国度里,看似冰冷的文字实则蕴藏着火样的激情,常能让人感到火山喷发般的力量,总是让人如痴如醉,沉浸其里,欲罢不能,欢时同歌,悲时同泣,忧时同愁。好的文学犹如一枚橄榄,颇耐咀嚼;但更像一枝无形的杠杆,总能在有意无意间撬动一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怀,触动一个人心灵中最为柔软的地方,挠到一个人的痛处和痒处,让人疯,让人癫,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乃至捶胸顿足,不知所措,尽失常态。
文学如美酒,处处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读文科,就不免接触大量的文学作品,就好比饮美酒,品佳酿。而沉浸在多彩的文学世界里,则无异于痛饮古今中外的美酒、佳酿。文科生个个都有好“口福”,琼浆玉液遍地是,总能让人沉醉于书香,陶醉于美酒,从而带着一身的轻灵与豪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既诵明月之诗,又歌窈窕之章;既可神游宇内,视通万里,又可精骛八极,长啸欢歌,久作精神之旅,人生好不惬意,岂不快哉!
路是自己选定的。既已选定,就要一路坚定地走下去,一路诗意地走下去,直到辉煌的彼岸。有诗书为友,有明月相伴,人生将不会寂寞,精神永不会枯萎,明天也定会灿烂。只要坚定地追寻梦想,青春将会无悔,人生最是有味。
作为曾经的文科生,在此,我深情地祝愿每一位文科同学,既志存高远,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读书养气;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文科生,你好!
你好,文科生!